(经济观察)中国煤价狂跌伤了谁?
中新社西安1月16日电 (马智峰)“作为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水底都是煤,挖出来比现在挣钱多。”在陕西神木做煤炭生意的赵军平回忆说,这是2005年他在红碱淖湖旅游时,当地人的一句玩笑话。谁都不曾料想,10年后的煤炭行业已风光不再。
统计资料显示,煤炭作为中国的基础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的75%。鉴于近年来经济下行、产业结构调整及雾霾治理带来的煤炭消费缩减,煤炭市场全面恶化。
2014年,中国煤炭企业亏损面达70%,缓发、减发、欠发工资超50%,被业界称为“哀鸿遍野”。陕西煤炭当年产销双破5亿吨大关,但港口煤价早已从800多元(人民币,下同)/吨狂跌至500多元/吨。
有业内人士警告,价格下滑导致利润下降,企业被迫扩大产能,以多产多销维持利润,这将形成产能扩张与价格走低的恶性循环。来自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从生产端看,目前全国煤炭产能已达40亿吨左右,在建产能达11亿吨左右。
在中国内地,煤炭开采呈现出激烈竞争的市场格局,央企、地企、民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煤炭价格则从1993年前的政府定价到1996年“计划煤”与“市场煤”双轨价格制度,再到2002年国家不再发布电煤指导价,政府已经逐渐放弃“定价权”,由市场自行调节。
2004年,中国为缓解煤炭供给紧张,规划建设13个亿吨级煤炭基地。这让各大煤炭企业有了名正言顺的扩能机会,产能扩张推动产品占市场比例的扩张,当市场份额足够大时,就能主导市场产品价格,从而拿到事实上的“定价权”,占据市场主动。煤炭资源富集的山西、陕西和内蒙古顿成各大煤企的主战场。
央企神华集团率先于2005建成地跨陕、蒙、晋的亿吨级煤炭基地,2011年升级为2亿吨级。不甘落后的地企、民企也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兼并重组,陕煤化集团、同煤集团、山东能源集团、伊泰集团等一批有实力的煤炭企业纷纷扩能,剑指“定价权”。
2013年全国煤炭产量37亿吨,神华集团独占4.98亿吨,成为煤炭企业龙头。在中国北方港口煤炭下水量中,神华集团占到35.6%,已经主导了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行业影响力强劲。
与此同时,全行业急剧扩张产能的副作用开始显现,已经供大于求。经济下行、产业结构调整及雾霾治理带来的煤炭消费缩减,让市场泡沫瞬间破灭。
2014年夏季,神华集团连续5次降价。
在以煤致富的陕西神木县煤炭重镇大柳塔,当地神华旗下煤炭公司,部分矿井停产。在县城经营饭馆超过5年的当地人贺龙,2014年转行成为接送火车站旅客的司机。“流动人口减少,饭馆也没生意。只能干这个。”贺龙告诉中新社记者。
陕西经济学家张宝通认为,有实力的大煤企,大多为国企或国有控股,竞争白热化导致的是煤炭资源开采加速、增量。低价恶性竞争浪费资源、压缩企业寿命,也不利于行业转变发展方式。
2014年,中国建立了煤炭行业脱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相关部门重新修订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和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加快落后小煤矿关闭退出,严控煤炭产能。
针对煤炭市场面临的形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表示,今后一个时期,煤炭供应总量宽松态势不会发生明显改变,煤炭经济运行仍将面临严峻挑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