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年前结婚证见证爱情 丈夫上网查咋给老伴做饭

14.12.2014  18:15

    上世纪60年代的结婚证,你见过吗?记者昨天在西安纺科路附近,见到了赵金鉴和崔荣林两人54年前的结婚证。他们说,结婚证不仅仅是一张纸,还是青春爱情的神圣见证,是一份郑重的承诺和尊严,更是心心相印的生死契约。所以,不管多次搬家,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桑,他们一直珍藏。泛黄纸张,承载着动人的金婚故事……

     她给他介绍对象 他说把你介绍给我

    1952年,17岁的赵金鉴响应支援大西北的号召,考入西安的纺织工业学校,1955年分配到国棉四厂,成为技术工人。第二年,厂里招纺织女工,比他小4岁的崔荣林成为他的同事,她吃苦、能干,是厂里的先进。而他当时是轮班长,上班经常在一起,时间长了就熟悉了。

    “我当时不知道他对我有好感,还要给他介绍对象。”崔荣林笑着说,他用比较含蓄的语言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那把你介绍给我吧!”那会儿,她弟弟生病住院,他拿钱给她说支援一下,她硬是没有要,“再难我也不能要,因为关系不明确,因为没有结婚,女孩不能随便拿别人的钱。”这使得他对她更加刮目相看。后来,同事们看出两人有意思,时常撮合,有情人终成眷属。

    1960年,两人领了结婚证,在毛主席像前行鞠躬礼,在厂里的招待所免费住了十天,算是洞房花烛夜和“度蜜月”。

    历经54年的风雨,当年的结婚证至今完好保存。记者看到,与现在的结婚证不同的是,当时的结婚证上没有夫妻照片,类似于奖状,四周有花边,上面有国旗,下面有“”字,中间处“勤俭持家”四个字铺底。上面写着姓名、性别、年龄和“自愿结婚”,发证机关的印章上写着“西安市灞桥区人民委员会”,发证日期是1960年9月26日,有意思的是当时签字打印的日期是“一九五”(即原本是五十年代的结婚证),因为刚进入1960年,所以把“”划掉写成“”。

    长姐为母姐夫为父 抚养弟妹长大成人

    1967年,她28岁,母亲去世,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她弟弟10岁,妹妹8岁。“不管咋样,一定要把小舅子、小姨子抚养成人!”崔荣林特别感动丈夫说出这样的话,两人把弟弟妹妹接到家中居住,户口也迁入他们家。“那会儿日子很艰苦,我们有三个儿子,再加上弟弟妹妹,算是有五个孩子。”崔荣林说,一间12平方米大小的房子放两张床,厨房里放一张床,一家七口挤在一起。在弟弟妹妹眼中,姐姐姐夫胜似亲生父母。

    感动于丈夫“姐夫为父”的举动,崔荣林非常孝敬婆婆。每年,她都要回河南孟津给婆婆过生日,50多年从未间断。每个月给婆婆寄钱,50多年一如既往。

    他获国家科技奖 上网查询咋给妻做饭

    1990年,赵金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是“GA-731型挠性剑杆织机系列”,而奖章的背后,是三年多的勤奋研究,整天泡实验室,以及与其他4人的默契配合,更是妻子默默的支持。

    退休后,心疼妻子的手蜕皮,他主动承担起家务活,每天做饭洗碗。“以前我忙工作,她忙家务,现在我退休了应该多照顾一下她,她胃不好,只要她想吃啥我就做,不会做的我就上网查,然后按照网上说的步骤,做出来让她吃。”79岁的赵金鉴笑了,两人一辈子很少吵架,老了老了80%的争论都与厨房话题有关,妻子嫌他做饭没洗手,洗碗不干净,不过,说说笑笑就过去了,从来没有较真过,反倒别有一番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