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世界划贫困线并不容易
中新网12月1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刊发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高级副行长考希克•巴苏的文章称,衡量贫困这个责任对世界银行来说是一项挑战。如果贫困减少,批评者会指责世界银行在炫功;如果贫苦增加,他们又说世界银行是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如果贫困保持不变,那么该行就会同时受到这两种批评。
文章摘编如下:
在我们的团队即将定义今年的全球贫困线(从而确定贫困率)之际,我强烈地感到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安格斯•迪顿的谨慎观点:“我不知道世界银行花这么大力气搞这项工作是否明智。”
我可以理解他的观点:今年贫困情况的计算特别关键。2011年,我们计算了新购买力平价(简称PPP,其实质是估算1美元在不同国家可以买到多少东西),并在2014年公开。这是评估我们如何调整全球贫困线、估算新贫困数据,并将它们发表在今年10月发布的《全球监测报告》(Global Monitoring Report)中的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联合国将根除长期贫困列入了其可持续发展目标。这意味着我们决定将贫困线划在哪里,可能不但会影响世界银行的使命,也会影响联合国及世界全体国家的发展日程。显然,在我们计算数字时,肩负着特殊的艰巨任务。
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是研究此前的全球贫困线是如何决定的。2005年上一次购买力平价计算时,所使用的方法是选取15个最贫困国家的国家贫困线,计算它们的平均值作为全球贫困线。这样算出来的全球贫困线是1.25美元。其背后的思想是,任何经PPP调整的每日消费额低于1.25美元的人都是穷人。
这一方法的合理性受到了质疑,我也有自己的保留意见。但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一年将这条线划在何处并不那么重要。因为贫困没有独一无二的定义,重要的是将贫困线划在合理的位置,保持这条线的真实(经通胀调整的)水平不变,以便我们追踪世界和个体国家不同时间的表现。
一些批评指出,2005年的贫困线(1.25美元)太低了。但他们应该警觉地认识到,2011年全世界有14.5%的人口——也就是七分之一——生活在这条线以下。我们已经许下了在2030年终结极端长期贫困的承诺,我们的第一个决定是保持衡量贫困的基准线不变。
2005年和2011年两次PPP计算期间存在通胀,因此我们显然必须提高名义贫困线以保持真实贫困线不变。但是,对整个世界做这件事绝不容易。我们应该用哪些国家的通胀率?
我们做了两个实验:其一是用2005年所选取的15个国家来调整贫困线,用它们各自的通胀率取平均值;其二方法相同,但选取101个有必要数据的国家。这两种方法将贫困线分别提高到1.88美元和1.90美元。
但是,还有第三种方法:根据新的PPP指数提高贫困线,以保持全球贫困率不变(因为PPP实际上是跨国平价,不会改变全球贫困的绝对水平)。这一方法——看起来像是星球的怪异对齐方式——所产生的贫困线略高于1.90美元。简言之,如果保留一位小数,那么三种方法都是1.90美元。这就是我们所采用的贫困线。
我们并不总能那么幸运,可以用不同方法得到几乎相同的贫困线。此外,贫困可以也应该用除了钱以外的诸多标准衡量:寿命预期、教育程度、健康以及各种其他人类“机能和能力”指标(阿玛蒂亚•森语)都很重要。
要想在未来解决这些问题并扩展世界银行的贫困研究,我们成立了一个24人的全球贫困委员会,由来自伦敦经济学院和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的阿特金森爵士(Sir Tony Atkinson)担任委员长。委员会将在明年春天递交报告。
衡量贫困问题吸引了政客和学者的关注,在这两方面我们都不缺人手。我们关注贫困的政治学,但拒绝政治游说。我们考虑研究者的建议,但使用我们自己的判断。一位研究者坚决要求贫困线应该是1.9149美元。我说后三位小数有点多余了。(考希克•巴苏,作者是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高级副行长,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