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45周年:续写空间事业新辉煌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研制并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华民族掀开了向浩瀚宇宙进军的崭新一页。
4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当年研制中华第一星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从“东方红一号”卫星起步,在自主创新旗帜的指引下,向着空间技术的顶峰奋勇攀登,先后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了160余颗航天器,创造了中国空间技术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在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三大领域,树立了中国航天的里程碑。
45年来,研究院充分发挥航天技术的优势和辐射作用,加快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和二次开发,促进了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带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新成果逐步渗透到国民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为推动国防现代化建设、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45年来,研究院在攻克一系列尖端技术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的内在规律,积累起雄厚的创新实力。组建了以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为龙头,7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1个省部级创新实验室和 21个院级核心专业实验室为支撑的创新“战队”;形成了以多名两院院士、十多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和4000多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骨干的创新人才队伍;逐步形成了“以技术创新领航发展,以管理创新护航发展,以文化创新续航发展”的系统创新理论,明确了“抓人才、抓环境、抓协同”的创新抓手,找到了坚持预先研究、技术积累、数字化和产业化相融合的创新路径,掌握了系统集成、重点突破、“提前抓、科学干”的创新方法,走出了一条独具研究院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45年的发展实践,让研究院对创新有着刻骨铭心的领悟,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是买不来的,产业发展依靠别人是不行的;要想把发展的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中,必须自力更生、自主创新。45年的发展实践让研究院对创新有着更深切的渴望,要想追赶美、俄等航天强国的步伐,实现“弯道超越”,必须大步快走,不断提升创新的效率和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航天强国梦,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支撑。特别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空间安全”“智慧城市”“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工程的启动实施,对于加快中国空间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的机遇。
作为中国空间事业的排头兵,研究院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担当起引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创新发展的重任,用实际行动更好地践行强军富民的神圣使命。
我们要加强系统创新,发挥好“中国航天”的战略引领作用。国家重大战略工程是围绕国家需求、体现国家意志和实现国家目标的主战场,也是自主创新的主战场。我们要把系统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重大战略任务牵引,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确保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以载人航天与月球探测、第二代北斗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专项工程,用成功守卫好中国的“太空疆土”,有力践行“探索空间、开发空间、造福人类”的神圣责任。同时瞄准空间科学前沿,统筹协调发展空间技术、空间应用技术,不断提高系统创新能力,为“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顶层支撑和信息保障。
我们要加强技术创新,发挥好“中国航天”的技术拉动作用。空间技术集多学科、多专业领域于一身,代表着一个国家科技生产力的最高水平,空间技术的升级换代对于整个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跨越发展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我们要瞄准国际一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制约航天发展的技术瓶颈,在核心技术储备、新兴领域技术发展、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等方面提前布局,实现滚动发展。要不断增强核心元器件、关键原材料等方面的自主发展能力,突破航天新动力、新型卫星有效载荷关键技术,抓好航天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在前沿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宇航技术的创新成果转化和二次开发,拉动材料学、机械加工等基础学科的发展,以点带线,提升我国科技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我们要加强人才队伍创新,发挥好“中国航天”的人才孵化作用。拥有一支创新型、学习型的航天人才队伍是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由员工旺盛探索欲、崇高使命担当精神、严谨务实工作作风和良好协作意识融合而成的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是别人无法超越的核心竞争能力,更是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要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机制,以航天重大工程实施作为平台,锤炼领军人才,培养知名专家,打造能工巧匠,推出市场精英。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快产学研合作力度,与国内研究院所、高校、企业一起,构建“小核心、大协作”的科研生产体系,提升人才的使用效率,总结、固化、推广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为各领域、各行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我们要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发挥好“中国航天”的产业推动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深化改革发展,加快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作为国家战略性高科技产业的代表,航天产业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各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量。我们要进一步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建立需求对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体制机制,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为契机,优化市场化的资本运作手段,接纳、吸收社会资源,联手各方力量,进一步做强、做优宇航产业。同时,我们还要创新商业模式,如采取融资租赁、卖方融资、联合、捆绑等多种形式,提升通信卫星、遥感卫星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利用研究院在天基信息方面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以卫星信息服务促进智慧产业建设,为地方政府和行业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充分利用在高效冷热源、新型节能材料等方面的系统集成优势,构建绿色智慧园区,助推国家节能环保政策的实施。充分发挥在控制、通信、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交通运输、通信等传统行业的升级。充分利用广袤宇宙的平台优势,为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等基础科学领域的飞速发展提供“太空试验田”。
用成功报效祖国,用卓越铸就辉煌。我们将牢记党和国家的重托,切实增强航天报国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高举自主创新旗帜,不断加快改革转型步伐,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