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重振经济难度不小

09.01.2023  09:10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能够复制前主席“通胀斗士”沃尔克的成功吗?美国经济衰退是否可以避免?以芯片法案为代表的产业政策能否重振美国制造业?目前看来,这几个问题的答案都不乐观。积重难返的美国制造业,想依靠一部芯片法案获得重生并不轻松。多数预计美国经济将萎缩的经济学家预测这将是一场“浅度”或“温和”的衰退。

  当2023年上半年继续加息毫无悬念之时,美国经济将步入衰退的声音却不绝于耳,波浪式通胀模式已经若隐若现,而积重难返的制造业,想依靠《2022芯片与科学法案》获得重生并不轻松。

  2023年,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能够复制前主席“通胀斗士”沃尔克的成功吗?经济衰退是否可以避免?以芯片法案为代表的产业政策能否重振美国制造业?

  目前看来,答案都不乐观。

  美联储2022年加息7次,将基准利率从0%至0.25%区间推高至目前的4.25%至4.50%,达到15年来的最高水平。目前,随着供应链瓶颈缓解,商品价格涨势可能会迅速放缓,并且房租和其他住房成本也在降低。不过,美联储官员担心劳动力市场过紧,美联储已暗示,预计在2024年前不会降息。

  20世纪80年代初,时任美联储主席沃尔克通过强力加息来压制高达两位数的通胀率,在将经济推入深渊的同时,为美国经济开启了大缓和时代。现任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试图以他为榜样,平息掉为迎战新冠疫情捅下的篓子,可惜的是,鲍威尔没有沃尔克的外部条件。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8月,沃尔克正式就任美联储主席,一个急速扩张的全球化时代,为沃尔克打压通胀提供了坚实的外部条件。

  反观鲍威尔所面对的,不但是一个货币滥发的美国,还有一个被特朗普政府“断舍离”的对外贸易体系。尽管供应链恢复了,尽管鲍威尔的决心下了又下,美联储2022年12月13日至14日的会议纪要依然称,金融条件的不必要放松,特别是在公众对美联储将如何应对新经济动态存在误解的情况下,将使美联储在恢复物价稳定方面面临更复杂局面。

  当美国以开放和兼收并蓄的胸怀接纳世界的时候,沃尔克治下的美联储压通胀提经济有底气。当美国以孤芳自赏、敝帚自珍的态度对待世界的时候,鲍威尔不得不瞻前顾后、畏手畏脚。因此,等待鲍威尔的,恐怕不会是沃尔克加息带来的大缓和,而是形式各样的衰退。

  近日,与美联储直接打交道的23家大型金融机构(被称为一级交易商,包括了券商和投资银行)列出了一些警示讯号:美国人正在花掉他们在疫情期间的储蓄。与此同时,美国房地产市场正在下滑,银行正在收紧放贷标准,需求已经减弱到接近通常预示衰退的水平。GDP增长将出现下滑。

  多数预计美国经济将萎缩的经济学家预测这将是一场“浅度”或“温和”的衰退。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判断更支持了这一论点。他认为:“虽然最近两份月度报告显示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放缓,但我并不认为这就构成了美联储进行至少足以避免温和衰退的大转向的理由。”薪资增长以及就业情况仍需进一步走弱,才能使通胀的回落脱离暂时性。“我们可能在通胀上有短暂的冷静期,但我认为这幅度太小且为时过晚。”格林斯潘认为,“过快转向降息的风险是通胀率可能再次飙升,让我们又回到原点。这可能会损害美联储担保物价稳定的公信力。仅出于这个原因,我认为美联储也不会过早地放松政策,除非他们认为这是绝对必要的,例如要防止金融市场陷入混乱。

  可以想见,为应对预计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始的经济衰退,美国联邦政府将推出刺激措施,与此同时,美联储将降息。

  货币政策之外,芯片法案是2022年美国政府倾尽全力打造的遏制对手、重振经济的法案,美国国内对该法案高度关注,源于该法案涉及产业政策,其实质是美国经济更侧重市场道路还是政府规划的原则性问题。

  美国经济界一直羡慕德国、日本和中国这种能够通过实施产业政策发展经济的模式,但是美国内部对产业政策一词进行了高度政治化,认为推行产业政策就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市场经济才是美式资本主义特色。其实,美国自立国伊始,对该问题就争论不休。如果不是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的坚持,利用产业政策发展制造业并调整税收制度,今天的美国大概率还是一个卖棉花、玉米、蔗糖和石油的大宗商品生产国。

  但是这次美国回归实施产业政策,重振当年汉密尔顿时代的辉煌希望渺茫。因为时代不同了。

  当年美国处于追赶阶段,美国业界为了追赶英国,千方百计从英国获得技术和创新,那些因为从英国带回技术而发生的“英国的叛国者成为美国的民族英雄”的例子不在少数。现在的美国处于创新前沿,创新来自自由生长,强推产业政策不单是扬短避长,依靠规划得到的效益也不能快速满足美国现阶段需要。

  而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政府对经济的高度自由放任,已经部分丧失了细致规划有力执行的能力,换句话说,美国政府已经十分缺乏落实产业政策的人力资源和文化氛围,芯片法案的推出,从形式上满足了美国业界对产业政策的渴求,这道美食却不好消化。

编辑: 石彬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