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4 2014,群众在干部转作风中得实惠
本报记者 杜朋举 见习记者 周明
会议活动,住标准间吃自助餐;公务接待,工作餐严控陪餐人数;因公出国,无预算安排不予批准;公务用车,普通出行自选交通工具;办公用房,严格落实“一人一处”;接待群众,首问负责、积极热情;行政审批,法无授权不可为……2014年,全省党政机关及党员干部在转变作风的路上驰而不息,让广大人民群众眼前一亮、心里一暖。
从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到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清理“车轮上的腐败”,从通报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到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2014年,陕西党员干部身上的“紧箍咒”越念越紧,规范权力运行的制度牢笼越扎越密,老百姓感受到的可喜变化越来越多。
重拳频出,专项治理“四风”问题
2014年,我省把解决“四风”问题作为转变作风的突破口,通过扎实开展专项治理,各类文件简报、会议、领导小组和议事协调机构、评比达标和表彰活动、公务用车、办公用房、行政审批事项均有明显减少。
省委全面贯彻中央提出的各项治理内容,部署开展了13项专项治理,持续推动7个专项治理落地生根,着力解决4个方面突出问题,狠刹会所中的歪风,整顿规范接待场所和培训中心,整治奢华浪费建设,治理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拖欠群众钱款、克扣群众财物等问题。
省直机关开展“抓整改、建机制、促工作”主题活动,实行末位查究制度,整治机关庸懒散浮。各地加强对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实施意见的监督检查,采取明察暗访、互查互评、纠风整风等形式,对干部作风严抓严管,曝光了一批典型案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违反八项规定的人和事“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在全省点名道姓地通报。
这些措施,有力促进了全省党政机关作风转变,带动了整个社会风气好转。
脚步不停,行政审批继续“瘦身”
2014年,全省各地各部门行政审批“瘦身”、简政放权的脚步没有停歇。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效推动了各级政府转变职能、转变作风。
这一年,我省先后分3个批次,累计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335项,精简幅度达32%,涉及投资项目核准、生产经营活动批准、资质资格管理、经济社会管理等多个方面。同时,建立省级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制度,对省级部门保留的721项审批事项,进行合法性审查后及时向社会作了公布。
省级部门紧跟步伐——省发改委通过开展“转职能、祛牛气”专项治理,先后分三批共取消和下放22项行政审批事项,精简比例达45%,在全省省级部门中位居前列。省住建厅共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8项。清理精简后,保留行政审批事项22项,取消下放比例达到26.67%。
与此同时,全省各地也围绕简政放权相继展开了一系列有益探索:西安市放开交通、水利、市政等六大重点领域,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渭南市自2012年至今向社会放权1079项,并在媒体公开了市本级权力清单。
“四风”扫除,初步形成长效机制
2014年,随着教育实践活动在全省各地的深入推进,我省“四风”积弊得到有效整治,贯彻群众路线、改进党政机构和党员干部作风的长效机制初步形成。
活动中,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新制度:在班子建设方面,制定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领导干部带头参加“三会一课”等制度;在联系服务群众方面,制定了省委常委联系群众、百姓问政、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县乡工作、群众办事干部代办等制度。在从严管理干部方面,制定了市县党政领导干部在工作地安家、新提拔厅级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和家庭财产申报备案等“六项制度”。省委常委班子整改方案中的28项整改措施,绝大部分都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各市县也结合实际积极构建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为全省持续改进作风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全省党员干部正本清源意识明显增强,“四风”蔓延的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不断强化,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得到明显净化,干部队伍形象进一步改善,“四风扫除、一心为民、低调务实、清正廉洁”已经成为我省“新常态”。
作风转变,激发干事创业正能量
这一年,转变作风激发了我省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工作激情和干劲,不仅让各项工作“抓铁有痕”,也带来了促发展、惠民生的可喜变化。
在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同时,全省各级党组织借力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后进基层党组织集中整顿,选派1443名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进驻帮助整改;组织13.7万名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组建2370个在职党员志愿服务队。各级党政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一扫而空,推诿扯皮、消极应付的旧有面貌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体现便民、惠民的创新举措——全省绝大部分县(市、区)实现了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全覆盖,微信、微博以及网上办事等创新平台相继投入使用。
据省统计局在全省范围内随机抽样调查,98.7%的被访者对我省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持满意态度,87.9%的被访者认为我省各级党政机关作风有明显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