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说事 法官说法”在富县
创新,是推进司法改革的动力和生命力。富县人民法院“群众说事、法官说法”就是在司法改革中跳跃在人们眼前的一个鲜活创新。一个县级人民法院的工作经验能够写进今年全国两会的“两高”报告之中,恰恰说明,创新是人们对司法改革多么迫切的一种愿望。富县人民法院创新推出的“群众说事、法官说法”的最大特征,就是让群众在倾诉中,道出对公开、公平、正义的渴望,就是让法官在面对群众的诉求中接地气、接良知、接道义、接法律,使群众在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仰中增强法律意识、增强对法官的信任。让法官在面对一件件棘手的案件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富县人民法院工作经验在全国法院推广,是全省法院的光荣,也是全省人民的光荣。
三月的延安,万物苏醒,一场春雨正静悄悄地浇洒在干渴的黄土地上。这里曾是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发祥地,现在一种新的司法便民联动机制——“群众说事、法官说法”,正在这里生根发芽。
“两说”工作机制最早诞生于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延安市富县。去年,富县人民法院的工作经验在全国基层法院推广,还被写进了今年“两高”的工作报告。一个西部县城法院的经验有什么普遍意义能获得全国推广?当地的法官怎么断案、群众能服判吗?这套工作机制真有实实在在的效果吗?带着这些疑问,3月17日,本报记者赶赴陕北富县一探究竟。
这是群众最想要的一种方式
对富县人民法院的法官们来说,“群众说事、法官说法”的起根发苗,还是来自六年前的一起案子。
六年前,茶坊镇马坊村因为土地征收问题闹得沸沸扬扬。
马坊村村口就是210国道,2009年8月,当地政府决定在这里新建收费站。村口要建收费站,人流、物流都在这里集聚,对村里的经济肯定是个好事。但是收费站员工的安置房需要建在村民的耕地上,马坊村本来就缺少耕地,又要被划走20亩,这不是一个小数字。
因为征地补偿款没有谈拢,村民的抵触情绪很大。村里多次走访宣传,但是谁都不愿意让步。有村民带着锄头站在村口阻挡施工,还有人说要到政府门口去“闹一闹”。为了避免矛盾扩大,村委会召集了村里办事公道的老党员、老干部和当事村民开会,大家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村民的对抗情绪慢慢没有了,阻挡施工事件圆满解决。
从这件事上村干部认识到,村上的事光靠干部决定已经行不通了。后来的村级事务管理中,逐渐形成了群众“说事制”。但是有些“事”,光靠村里说还不行,个别村民因为法律知识欠缺,还会“胡搅蛮缠”,很多时候需要求助联村法官出面解决问题,就是由法官来对事说法。
渐渐地,法院梳理出头绪,形成了“群众说事、法官说法”的机制。
富县法院院长刘尚军有着几十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他说,农村的案子大多是邻里纠纷、婆媳矛盾这样的小事,人们不愿意把事情闹得人尽皆知。一般到法院打过官司的双方,会世代老死不相往来。这是村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最忌讳的。法官下来调解,当面说法,让群众少打官司,不花钱,不误工,还了解了法律知识。官司输了,知道怎么输的;官司赢了,明白怎么赢的。这是群众最想要的一种方式。
胜过一千次机械的法治宣讲
提起法院,很多人印象里是窗明几净的审判大厅,法官穿着法袍高高在上,坐堂审案。
在采访中,很多法官也坦言,现在一些法官的文化水平提高了,但是与群众没有共同语言,害怕和群众打交道。“很多刚分配到基层法院的大学生,连当地的‘土话’也不会说。”
这样一来,法官和群众之间有了一道无形的墙。看见法官们穿着制服,开着警车,村民老远就躲开了,生怕惹上什么事。“更可怕的是,我们的很多判决从法律上讲没有错,但是机械执法,社会效果不好,老百姓不服判决。”富县法院审监庭庭长赵妮认为,法官如果不实地调查,就有可能在事实认定上出现偏差。
富县当地的很多民事纠纷大多是土地、山梁、房屋案件,这些案件只有到实地调查才能弄清楚。去年八月份,法官郑丽和陈方圆就调解了一起土地使用权纠纷,这次调解让他们记忆深刻。
当事双方都是年过七旬的老人,法官们翻过沟沟坎坎来到发生纠纷的林地现场,在树下就地办公。他们查看双方的相关地权证书,对杨树的树龄和树木进行勘查。法官又从树的价值给双方当事人算账、开导,又针对双方的年龄及身体状况,劝导其应该珍惜身体,息事宁人,好好做邻家。最终,一起十二年的土地纠纷终于尘埃落定。办案法官郑丽感慨地说:“这其实也是他们两家想要的结果,只是积怨多年,谁也不愿让着谁。”
在法官赵妮看来,现场办案的方式更是提高了群众的法治意识,每次现场开庭都会吸引很多群众围观。“边审判,边说法,群众能看得明白。”她认为,一次公开公正就地调判,胜过一千次机械的法治宣讲。
群众愿说会说是法治的进步
3月18日上午,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按照富县当地人的说法,这场春雨过后,正是当地果农给果树“刮树皮”、采购化肥和农药的时节。但以前也正是这个时候假化肥、假农药泛滥,坑农害农的现象时有发生。苹果是富县村民的主要生计,围绕果业的纠纷也曾是富县法院面临的老大难问题。
“去年全县的果业纠纷不到10件。”富县法院院长刘尚军告诉记者,这是因为法院更加积极主动地为果农提供法律服务。在果苗栽种和苹果成熟的春秋两季,富县法院还组成合议庭到果农集中的村镇,专门审理林果纠纷案件,这些法庭被群众形象地称为“苹果法庭”。
马坊村党支部书记任常福说:“群众说得越多,说明他们追求公道的愿望更强烈。法官说得越多,说明他们更接地气。面对法律纠纷,群众不想说、不愿说,甚至不会说,这是我们普法的短板。富县法院让群众来说事,让法官来说法,很好地推进了法治的进步,推动了群众的觉醒。这实在是推进法治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情。”
2014年,富县法院参与村民议事135次,现场调处纠纷151件,通过和群众面对面说法,化解纠纷85件。2014年8月,最高法院、陕西高院通过官方微博联合推出“群众说事,法官说法”微直播活动,富县法院3名法官参与村民议事、调处纠纷、为果农举办苹果购销合同法律讲座和巡回审判案件,当天调处了4件典型民事纠纷。全国先后有1531.2万网民阅读、9849人次参与讨论,正面评价达90%以上。这一机制被最高人民法院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推向全国法院,并将富县法院确定为全国50家多元化解决纠纷机制的改革示范法院之一,富县法院也带着自己创新的成果跨入“全国优秀法院”的行列。(记者 秦华 程靖峰)
责任编辑:向东 审核: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