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客船翻沉事件:悲伤的水域 不应只有悲伤
6月6日凌晨0时30分和早上8时许,消防官兵分两批,每组30人,分别携带10件套破折工具进入“东方之星”游轮,一是破拆船体内变形房门,二是打通堵塞的通道,三是对倒扣在江底的第四层船顶整体破拆,协助搜救。图为劳累的搜救人员就地休息。 中新社发 湖北消防 摄
中新社北京6月7日电 题:悲伤的水域 不应只有悲伤
中新社记者 周锐
笛声长鸣,泪流江上。在本该到达终点的日子里,“东方之星”迎来中国传统习俗的“头七”祭奠。
截至目前,遇难者人数已升至431人,14人生还,11人下落不明。此次客船翻沉有可能作为建国以来长江上伤亡最大的事件而记入历史。
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的荆江如今被称为“悲伤的水域”。但人们致哀逝者,更要面对生者。“头七”过后,对事件原因的全面调查,刻不容缓;回应社会关切,公开透明解疑释惑,刻不容缓;提升公共安全应急响应水平,刻不容缓。
事发七天,我们已经无法回到过去弥补家属们割裂的记忆,也无法在当下为他们拾回已经散落的幸福,所能做和应该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尊重生命:关爱生者,善待逝者。
尊重在于最大限度维持生命的希望:事故发生后,海陆空专业力量同时投入救援,官方与民间力量迅速形成合力。
尊重在于最大限度保护逝者的尊严:潜水员们用双手将遇难者的遗体抱出水,妥善打捞并安置遇难者遗物。
从让出潜水设备的潜水员到监利满城的志愿者和飘扬的黄丝带,有力度的国家救援和有温度的民间行动,让很多人感动。这些感动并不廉价:因为它出自真正举国同悲的推己之心,出自国家对于公民所承担的责任。
不过,无论是悲伤或是感动,事件本身更需要关注和省思。
七天过去,民众需要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交代:船上工作人员有否存在应对失当?船体本身是否存在隐患?通航管理是否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七天过去,妥善安抚生还者和遇难者家属,需要更加细致有效的工作:已经做了什么,还要做些什么?遇难者的身份确认工作何时能够完成?责任认定后的理赔何时妥善展开?
七天过去,面对可能出现的天灾,政策与标准的制定者需要把公共安全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防患未然,审视公共安全制度保障可能的缺失。真正做到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悲伤的水域,世界在关注。按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日前的部署,不放过一丝疑点,彻底查明事件原因——只有这样,才能让长江不再悲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