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岁老国槐病了 村民的心都悬着

10.07.2019  15:52

  520岁老国槐病了村民的心都悬着把根留住!迁安市包各庄村请专家亲诊“开药方”,古树有望复壮

  -包各庄村村民清理树根。

  -园林技术人员为古树准备药袋。

  -园林技术人员寻找古树树干水头。

  “这下好了,专家给老树找到了病根儿,老树有救了!”这两天,迁安市杨各庄镇包各庄村的村民们奔走相告,他们说的“老树”是村里一棵500多岁的老国槐。今年春天,一向枝繁叶茂的老树突然出现异常,让村里人十分担忧却又一筹莫展,于是请来专家给老树“瞧病”。

  520年古树是全村的宝

  包各庄村这棵古槐树是村里的“传世之宝”,古树“身份证”这样记载:包各庄村古国槐位于村部东北,古树编号为13028300024,科属为蝶形花科槐属,是一级古树,依据年轮估测树龄为520年,树高13.4米,胸围490厘米,冠幅15×13米,树冠形如伞盖。

  “据说这棵树是建村时候栽的,经历了500多年风雨,成活至今实属不易。”包各庄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廉平介绍说,村里有很多关于这棵古树的传说。据说此树有灵性,只要掉大树干,就要发大水,1949年和1989年两次掉大树干,两次都发了水。抗日战争时期,村里人把为八路军做的军鞋藏在树洞里,日伪汉奸搜遍全村也没找到,村里人都说是古树保护的。

  廉平说,这棵老树的树干中间有个大洞,能容得下四五个人。由于老树树干粗壮、树冠巨大,因此村里大人、小孩都喜欢在这棵树下休闲纳凉、游戏玩耍,都是一茬接一茬在树下长大的,老树也自然而然成了村里人口中的“地标”。这么多年来,村民对老树的感情不是能用语言来表达的,大家从不伤害古树,也从不攀折它,天气干旱的时候,几位村民还主动向村里提出要给古树浇水,去年就浇了两次。

  家住古树对面的张雨大爷今年84岁,是现在最能见证古树“盛景”的人之一,“每年夏天,树下是全村欢笑声最多的地方,孩子们在这里钻树洞、藏猫猫,大人们在这里聊天、下棋,这几年还有在树下跳广场舞、扭秧歌的……”老人说起古树就像夸赞自家的宝贝,言语间充满骄傲,“自打我记事起就爱在这树下玩,它就像我们村里的‘老当家’,特别聚人气儿。

  古树没发芽,急坏村里人

  据廉平介绍,村里人都很爱护这棵古树,古树也一直长得很好,去年还长出了新枝条,去年9月,市里还专门给它挂上“古树名木”的牌子。但是到今年三四月份,别的树都发芽了,就它没发芽。他们赶紧向相关部门咨询,并给树挂上了营养液,还浇了几次水,就盼着它能像往年一样发新芽,可是几个月过去仍不见好转。

  “这可让村里人着了慌,总有人给村部打电话询问古树情况,并四处打听给树治病的方法,还有不少人通过微信、微博在网上寻求帮忙,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到目前已经自发为古树捐款近万元。”廉平说,村里有1000多户人家,有些人现在已经到外边上班不在村里居住了,但他们听说村里的古树生病后,有人直接到村部询问情况,为救治古树捐款;有人托人捎来捐款,并表示如果钱不够,他们会继续捐。村里几乎每天都有人询问古树救治进展,或去实地查看治疗情况,或设法联系专家和媒体,这让他很受感动。

  廉平说,作为土生土长的村里人,他非常能够理解这些人对古树的感情,就像是他们留在村里的根。“正如大家所说那样,老树好着的时候并没有投入太多关注,也许是因为对它太熟悉、感觉太自然了。可得知它生病后,心里却很担忧,觉得不能不管,希望它能好好地生长下去,别出任何问题。

  专家现场诊断开“药方

  7月2日,迁安市仁德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胡艳带领技术人员冒雨来到包各庄村,对古树进行全面检查和救治。专业人员经过对古树仔细检查,给出令人惊喜的“诊断结果”:“这棵古树虽然树根腐烂,但树干还有水头,在树根的东、西两侧冒出了两个小分支,说明它还有救。

  胡艳说,今年气候干旱是古树告急的主要原因,但村里之前给树挂营养液、浇水起到了很大作用。“接下来将分步实施救治,首先清理大树根部土壤,清除腐败根系,找到有活力根系,并进行消毒、施肥、换土,进行复壮,然后对树干以上有水头部分补充营养,上下共同发力,恢复古树活力。

  专家的“诊断结果”让村民们高兴,大家奔走相告,为老树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了地。廉平表示,这棵古树是见证村子历史变迁的“活化石”,在全村人心中的分量非常重,无论老幼,也不论现在是否生活在村里的人,大家的共同心愿就是要世世代代保护好它,把根留住。

  按照《河北省古树名木保护办法》对古树名木的分级保护规定:500年以上古树为一级保护级别,300~500年为二级,100~300年为三级。据了解,在迁安市林业局2017年对境内14个乡镇古树名木的普查中,迁安境内共有古树名木31株,其中一级古树9株。古树中有10株为国槐,该树种非常适应当地生长条件,且再生能力顽强,有些古树尽管已主干中空,或仅剩一半树干,仍能生长旺盛,堪称当地的“长寿树种”。

编辑:张楠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