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父子的文学主张
老舍一直自称自己是个文学实践家,而非文学理论家。他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曾执教六年,开过“文学概论”这一理论课。这门课的讲义原以为已散佚,后在东北发现了由他学生保存的孤本。北京出版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将它整理出版,名为《文学概论讲义》。这本书大受作家们的青睐,因为这是难得的由作家撰写的文学理论著述。从此书可以清楚看到老舍的文学主张。
老舍认为,文学艺术是独立的,并不是思想的附属品,文学作品的成功与否,在乎它有没有艺术价值。对文学来说,“怎么写”比“写甚么”重要。一般受的教育是“写甚么”最重要,老舍的观点与此相反。“怎么写”是制造艺术的氛围,用艺术的氛围去感动读者。
对文学家来说,他的风格、语言、人物塑造、结构方式等变成重要因素,比思想本身更为重要。文学和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区别就在于此。“使人喜欢”是艺术的目的,能否感动读者是衡量艺术的标准。理智的因素过多,艺术的因素过少,就不是好的作品。
老舍的长子舒乙在访澳的讲座和座谈中阐发老舍的观点说,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大都是靠自己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像昆德拉那样直接在小说中表述思想,是比较少见的。现代文学界有两种创作方法,一个是从概念出发,如茅盾,他写东西是先找一个理论定位,然后做一个非常详细的提纲图解,再添人物,添故事。另一个是从感性出发,如老舍,他最为注重的是具体形象的塑造。
舒乙进一步指出,好的文学家一定是思想家,一定有很多独到的思想要表达。
有的作家,除了在课堂上以外,他不讲一些属于思想范畴的东西,比如说老舍,还有中国的一批中间偏左的大文学家,如曹禺、冰心、叶圣陶。他们都属于表面看来没有强烈思想性的作家,出名都是靠文艺作品,如小说、诗歌、散文。他们很少写文论,却表现了非常大的思想家的气质。他们通过编故事、塑造人物,用一种精神和情感来感动你,让你自己去领悟,他们的思想性表达融在文学艺术里,这样的写法更符合文学艺术的特质。(摘编自澳门日报 作者:龚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