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女生高三备考花10多万元 赶考14天预算上万

28.02.2015  12:36

  

2月25日,成都武侯高中艺考考场外,超妹考完后,母女俩回宾馆。

超妹在房间练习绘画,妈妈徐女士在旁边陪同。

超妹在房间练习绘画,妈妈徐女士在旁边陪同。

  2月21日,正月初三。贵州高三学生超妹与妈妈从遵义坐火车前往成都。这一天,国内几所院校在四川设点启动2015年艺术招考。在火车上,超妹度过了她的18岁生日。母亲陪同、颜料作伴,没有生日蛋糕,迎接超妹的,是她将连续参加5所艺术院校的高考前艺术招生。在这14天“马拉松般”的绘画测试中,超妹将竭尽全力去拿到它们颁发的合格证。

  与其他想以艺考作为高考降分捷径的学生不一样,超妹从3岁就开始执笔绘画。但即便兴趣为先,在四川考点数万“艺考大军”面前,超妹丝毫不敢松懈。因为,艺考路是三年前的选择,而为了这个梦想,整个家庭也付出了巨大的财力与精力。妈妈徐女士说:“一家三代人的付出,就看今朝了。

  赶考/

  工具装了几大包上百盒颜料压青妈妈手臂

  25日下午,景德镇艺术学院的2015招生考试正在武侯高中进行。徐女士穿着一身红衣站在考场外,与数百名家长一样,翘首望着校园。为了陪同女儿参加艺考,她已放弃了公司里这段时日的业务,相当于做了“全职艺考妈妈”。

  超妹这次赶考,除了母女俩10多天的换洗衣物、生活用品,光画板、颜料、纸张就是几大包。“我背一包、扛一包,左手手臂都淤青了。”徐女士担心女儿提太多东西影响到考试发挥,大包都是自己扛,“常用的颜色起码配了四五盒,不常用的也必须有,颜料总共有100多盒。

  在成都的住宿,徐女士早就托朋友帮忙预订了,但娘俩到了才发现酒店实在交通不便,而她们每天早晨7点就需赶到考场,后来好不容易才在考场附近找到一家涨价后188元/天的房间,赶紧包了半个月。

  备考/

  3岁开始学绘画三代人10多年的心血

  有的考生,目标设定为中国美术学院,便会去参加其在浙江、四川、湖南、北京等地几次省外艺考单招。对于这种相对极端的考试路径,超妹母女还是没有选择,并非因为费用,而是太周折、太耗神。

  超妹从3岁开始学画,到现在已经15年了。儿时喜欢涂鸦,徐女士工作繁忙,就由老一辈接送,校外的兴趣班、校内的特长班都会参加。小学时一月学费是300元,初中涨到500元,高中花费更多,高三一年超过了10万元。

  “经济付出都是一回事,我也是独生女儿,全家三代人的心血、精力都投在了这个女儿身上,她也背负着很大的压力与希望。”艺术之路充满艰辛,但怀着对未来就业、生活的更多追求,全家人陪着超妹坚持了下来。“一路过来,我反而什么都不想了,想再多也没有用,女儿只要有爱好,就是好事。”徐女士说。

  超妹的艺考年账本

  专业培训/6个月:2万元文化突击/3个月:2万元颜料费用/周:400元 (颜料等半年画具总共8000元左右)

  校外培训生活费/天:50元(生活费一年大概为15000元左右,业余生活用品、衣物零花钱一周1000元)

  艺考单招费14天:1万元(住宿:2800元,饮食1400元,路费:1500元,考试:1000元,成都游:3000元)

  此外,还有父母陪考误工、学校照常缴纳的费用等等,考前三个月还有不好估量的考前各种支出。

  算笔账/超妹的艺考年补习班就花了4万

  不难看出,艺考已经成为不少考生步入高校的一个“敲门砖”,但是众所周知,艺考的经济投入是非常大的,到底有多大呢?徐女士就超妹艺考年的花费算了一笔账。

  赶考14天预算上万

  到成都的第三天,徐女士粗略算了笔账:住宿:188元× 14天=2632元,重复预订的酒店损失近400元;饮食:不能亲自下厨为女儿做饭,早中晚餐在外消费,算100元/天× 14天=1400元;来时路费:火车票100多元×2人=300多元;回程路费:400多元×2人=800余元。“还有5所学校的考试报名费用、生活用品开 销,文具增补费用,就连从酒店到考场的三轮车一趟都是6元钱。

  为了减轻女儿的压力增加考试灵感,同时也为18岁的成都之行留下印象,娘俩抵达后就前往了宽窄巷子、杜甫草堂一游,第一天旅游就接近2000元,接下来现场确认完毕,两人还准备到熊猫基地、锦里去看看。回到贵阳的飞机票还是提前许久抢到的,凌晨抵达,不得已再在当地订一天酒店。

  高三花费10多万

  对于艺考生而言,参加省内联考与艺术单招前的6-7个月都是在突击专业成绩的,他们与常规班级脱离。要想考到名校,文化成绩也不能低。最低的文化至少要到450分以上。来成都前,徐女士就为女儿报了文化突击强化班,1万元的大班教学担忧效果不佳,一次性就缴了2万元参加小班补习。而在半年前参加的专业突击强化班分为5万档次、3万档次、2万档次、1万档次,也是选择了2万档次的教学。

  “全年算下来已超过10万元,对于子女学艺术的工薪阶层,已不是小数目。”徐女士感慨。

  华西都市报记者 肖笛 实习记者郭枫摄影刘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