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00后”与大秦之音和鸣而唱 秦腔艺术之树自然常绿常新

21.05.2023  11:51

  秦腔双官诰》演出现场。 (记者尚洪涛摄)

  秦腔《白蛇传》演出现场。 (记者尚洪涛摄)

  孟夏之时,潮起长安。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邀请出席中国-中亚峰会的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夫人扎帕罗娃、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夫人米尔济约耶娃共同参观西安易俗社时,秦腔经典片段《出征》的表演,向远道而来的宾客们展现了中华文化瑰宝魅力,多位“00后”秦腔“生力军”与名家名角同台亮相,尤其引人瞩目。

  据了解,这些舞台上的“00后”戏曲人都是来自西演·青年团的“秦腔新苗”。他们在秦风烈烈的舞台呈现、器乐弹奏中,用绽放青春的身姿“翻开”了古都西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传承与赓续的生动篇章。

  呵护之心传承之心

  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也是梆子腔的鼻祖,更是三秦儿女乃至西北群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但另一方面,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秦腔也和许多戏曲剧种一样,曾一度面临着人才“断层”的客观事实。

  时针拨回到6年前,2017年,为解决秦腔艺术演员青黄不接等客观情况,在西安曲江新区的强力支持下,西安演艺集团承担起为秦腔艺术培养后生力量的重任,面向全国招生,成立了秦腔委培班,委托西安市艺术学校进行教学,由此开启了为期6年的“秦腔幼苗培养计划”。

  “对秦腔委培班的学生进行各项费用全免的政策,竭力为西安秦腔事业保留住希望的火苗。如今回头去看,这个想法很大胆,也很有效。”西安演艺集团常务副总经理雍涛回忆对这批秦腔新人从“育苗”到“养树”的经过时说,“我们当时计划招120名学生,但是碍于整个戏曲行业大环境,这第一步就走得很艰难。但要解决后继无人的问题,把秦腔文化传承下去,再难也要走,并且一定要做好。我们一轮又一轮地制定策略、优化方案,最终完成了招收120名学员的目标。

  这批被录取的“秦腔幼苗”在古城西安的学习期间,备受呵护。孩子们不仅享受到从文化课到相关艺术课程的系统学习,为了能够解决这些优秀戏曲“苗子”的后顾之忧,曲江新区每年从财政拨付专款用于该学员班,并针对学员班日常使用的练功器材、教学设备、练功场地等多方面进行保障提升。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发展好戏曲艺术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所在。”西安演艺集团董事长寇雅玲表示,成长在西安文化沃土,依托于曲江新区这一文化高地的西安演艺集团,主动作为是应担之责,“以呵护之心,做好人才培育、文化传承的大文章。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进学校之前,妈妈反复问我是不是真的想清楚了,她说学习秦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吃苦耐劳,持之以恒。我知道妈妈是心疼我,担心我坚持不下去,但我觉得我一定行。多苦多累我都要坚持,一定不能让家人失望,让自己失望。”2017年,只有13岁的王鑫走进秦腔委培班。如今,已是西演·青年团一分子的他再回望这6年时光,“这个过程很辛苦,但所有吃的苦都是有意义的。”王鑫说。

  “多年间,老师们秉持着‘重德育、强技能’的教育理念,悉心教导、精心培育;孩子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才有了今天这群唱念做打都在行的秦腔青春力量。”陪伴秦腔委培班孩子们一路成长,国家一级导演、西演·青年团团长何红星感慨,过去这几年,在长期的接触中,这帮孩子们不仅让他感受到了阳光、活泼的青春个性,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练功很苦,孩子们会哭。但不让他们练,那不行。就是流着泪、流着鼻涕,孩子们也会边哭边练。

  让何红星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他给委培班的女生“考试”朝天蹬,“就是单腿金鸡独立,另一条腿直蹬向上,持续一小时,中间不能动,动了就作废。孩子们做到了,我很欣慰。我十分清楚这帮孩子们的潜能,于是我加考了‘控制力’,需要让孩子们上蹬的那条腿像钟表的指针一样缓慢地落下来,最厉害的一个孩子坚持了1小时20分钟。孩子当时前胸、后背、头上、身上,全在‘冒热气’,汗流不止,非常不容易。但考完试,他们即使再累,也自觉打扫清理干净场地后才离开。当时我就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他们身上的这些精神,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呢?”何红星说。

  秦腔是门艺术,只有功夫练到,才能唱好一段。虽然学员们普遍年纪偏小,但他们已经深刻领悟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腿功、毯子功、身段功、把子功……每一个动作都扎扎实实地学习,一点点消化、练习、研磨;也曾遇到变声期“倒仓”的困顿和“末位淘汰”的紧张,但“坚持”与“勤奋”成为他们最好的解药。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一朝一暮中,一招一式间,这群年轻的秦腔人一点一滴地成长和进步。

  2020年12月30日,秦腔委培班第四学年期末汇报演出在曲江演艺大厦举行。当铿锵的锣鼓点敲响,水袖、手绢、顶灯、念珠……各项戏曲技巧精彩呈现;媒旦、须生、小生、花脸、闺门旦一展身姿;《探谷》《看女》《拾玉镯》《杀庙》《窦娥冤》《雁荡山》等多部经典传统剧目片段缤纷演绎……行云流水的武戏、委婉动听的唱腔,秦腔小演员们的表演虽然青涩,但神情无比专注;举手投足间虽显稚嫩,但倾注了“幼苗”们全部的精气神,赢得台下经久不息的叫好与掌声。

  薪火相传秦腔自有后来人

  为了给秦腔委培班的学员在学成之后提供更好的表演舞台,助力古老秦腔艺术青春传承,2022年4月,以秦腔委培班学员为成员基底的西演·青年团正式揭牌成立。

  “从委培班到青年团,从‘秦腔幼苗培育计划’到如今的关注后续成长,我们对这批孩子制定的教学计划绝不止于这6年。”何红星表示,在3年扎实的戏曲基本功训练和3年扎实的秦腔传统剧目排练后,这群秦腔新人还将再用4年的时间学习全国各剧种的优秀代表剧目,继而才能全面投入新创作,“一定要让孩子们扎实地学到‘功夫’。这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对秦腔艺术的一种情怀。

  “这里一定要注意动作和唱腔的配合,来,你看我做的示范。”在西演·青年团的排练室里,李东桥、窦凤琴、谭建勋、李淑芳、王新仓、屈巧哲6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自从被聘为青年团艺术指导以来,便毫无保留地将演出绝活、角色经验以及身正为范的艺德传授给年轻演员,以“传帮带”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聘请已经退休的台柱子作为我们的艺术指导,继续在戏曲舞台上发挥余热,旨在为年轻演员的成长再助一臂之力。同时希望在老一辈台柱子的示范带领下,青年团可以涌现出更多的台柱子。”寇雅玲说。

  “从‘学员’到‘演员’,孩子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用十二分的努力收获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赞赏。”对于这群“00后”的成长,梅花奖获得者、西演·青年团副团长张涛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他表示要陪伴孩子们一起成长。

  “这班学生很幸运,我们多位艺术家,包括梅花奖获得者在内的十几位老师,每天从早到晚手把手地给孩子们教学指导,他们带这批孩子甚至比自己的孩子还在乎。”何红星说,“我想,有这样一群有担当、有情怀的老师们在,这帮孩子一定能成功!

  在美好时代唱响青春之歌

  学员们在持续刻苦练功的同时,还不断加强文化课学习,健康茁壮成长,为秦腔事业注入最新鲜、最具活力的血液;老师们用心用爱、传德传艺,坚定信心、不遗余力地为秦腔艺术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在省、市宣传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曲江新区管委会的有力保障下,各部门、各单位齐心协力,培养出更多传承人,打造出更多艺术精品,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秦腔艺术贡献应有的力量。

  如今,这批秦腔“00后”已经开始担负起了传承优秀戏曲文化的责任。今年4月,西安演艺集团秦腔委培班毕业汇报演出暨西演·青年团建团一周年系列演出在易俗大剧院鸣锣登台。从经典大戏《白蛇传》到精彩汇聚的《美猴王》,秦腔青年们将使命传承与6年间的所学技艺汇入19场、共30部(折)剧目中,向古都西安市民奉上春日里的“秦腔大礼包”。这股秦腔领域的“青春旋风”,也吸引了不少外埠戏曲名家到场观摩。演出中,西安年轻演员体现出的过硬基本功,让武利平、华雯、王锦文等外地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连连称赞,“孩子们的基本功非常扎实,能看得出他们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为他们点赞,也为西安对戏曲艺术生力军的培育点赞!

  青春总是那样令人神往,它张扬着“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少年意气,它践行着“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的无尽探索,它书写着“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的实践与奋斗。从“秦腔少年”,到“秦腔青年”,如今,王鑫已有了新目标:“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观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更多人知晓秦腔,感受到秦腔的艺术魅力。

  当青春与古老和鸣而唱,让秦腔艺术之树常绿。“眼下,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在青年团中崭露头角,我深感欣慰,也希望从这里能够走出一批又一批新星,为传统秦腔艺术贡献源源不断的活力,给秦腔界带来一股新风,促进秦腔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寇雅玲说。

  “弦歌不断声声远,事业如棋局局新。”青年,是未来的希望。相信在各方力量的保驾护航下,这些担负起传承优秀戏曲文化精粹的“秦腔新苗”,必会成长为根植于丝路文化高地上的参天大树! (记者孙欢)

编辑: 石彬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