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必亮谈“一带一路”: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未来重点三项工作
图为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胡必亮教授。王东海 摄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王东海 殷晓霞)“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以来,取得了什么样的重大进展,接下来应该重点抓哪些方面的工作。5月7日,记者就此对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胡必亮教授进行了专访。
胡必亮教授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五年来,主要在三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关于“一带一路”的制度框架已基本成型;二是“一带一路”建设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基本认可;三是一批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了一些早期收获。
第一,从制度框架建设来看,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提出了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使得“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更加清晰明确。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已得到广泛认同。金融合作制度创新取得显著成就,亚投行、新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国际产能合作基金等都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融资支持。贸易便利化的制度框架建设也正在逐步构建和完善之中,包括大通关、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人民币国际化等都对促进“一带一路”贸易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二,共建“一带一路”除了得到近百个国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外,许多国际组织也积极参与其中,尤其是联合国系统的许多机构认为,“一带一路”建设目标直接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有效对接,两者相互支撑,相得益彰。
第三,许多“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项目已经落地,建设推进顺利,有一些项目已经完成,开始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率。譬如说,蒙内铁路、萨希瓦尔燃煤电站等都已建成,分别为促进肯尼亚经济增长和解决巴基斯坦电力供给短缺问题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
对于“一带一路”建设下一步的工作,胡必亮教授基于自己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地调研的亲身感受,提出至少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是要更好地凝聚共识。因为现在还有一些国家对“一带一路”缺乏了解,有的存在误解的情况,甚至还有反对的声音。对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协商,加强宣传工作,更好地在全球凝聚共识,使更多的国家和更多的人民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实施。
二是要有更多的积极参与。目前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参与者主要是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的央企和国企。下一步应该积极扩大参与范围,积极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外资企业和中国民营企业也参与其中,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共同促进相关国家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三是更实的稳步推进。经过五年的努力,我们面上的工作已经做了许多,“一带一路”建设的摊子已经铺得比较大了,接下来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把各项已经铺开的工作、项目切实地做实、做好、做成,不要再急于铺更大的摊子,这一方面有利于把前期的工作扎实地得以落实,另一方面也也有利于管理好“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风险。
编辑:黄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