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震:钱思进教授不忘父母榜样
1990年12月钱思进与父母最后一张合影
1968年,钱思进上山下乡前与父母在中关村14号楼前合影
1972年钱三强夫妇在中关村14号和15号楼前合影
每年春节钱思进教授倍都感惆怅。记得那年春节,他还能拥着96岁的母亲站在窗前欣赏外面的烟花,看着母亲把包好的烤鸭送进嘴里,当时他的心里是何等欣慰。自父亲钱三强于1992年离世后,母亲一直留在中关村14号楼的家里,那是他们从1955年就住进去的家,在那里,父母相互扶持着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在那里,他们姐弟三人从幼年相继成人,期间有欢乐有留恋,有难忘有痛惜,胡震说,在不平凡的岁月里,钱思进不论走到哪里,不论是在山西省绛县的乡土窑洞中,在美国芝加哥的一轮明月下,还是瑞士日内瓦湖水边,一想到“家”这个字,脑中浮现的永远是这幢灰色的楼房,永远是家里那温暖的橙色灯光。
记者采访了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钱思进,走在北大未名湖畔,冬日的阳光透过云层照得湖面上的冰泛出光亮,“这是我的祖父工作过、我的父亲就读过的地方。”看着不远处的博雅塔,钱思进告诉记者。
燕园的建筑一如几十年前的幽雅,未名湖的宁静、博雅塔的端庄凝重也不曾改变,然而时光轮转,从1916年风华正茂的江南才子钱玄同(注:钱玄同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干将,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同任《新青年》杂志轮执主编,动员鲁迅为《新青年》写作,在鲁迅笔下称之为“金心异”)走进北大、1930年聪明好学的钱三强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班,近一个世纪过去了,现在的钱家第三代人也已成为花甲老者。“可以告慰先人的是,我们姐弟三人都遵从父辈的遗愿努力生活和工作着,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努力。”
钱家第四代有四人,均走上了科研道路,一如他们的长辈。
回顾自己的学业和工作,钱思进说,父母的教诲和他们自身的榜样无时无刻不在鞭策着他,使他从不敢懈怠。
与现在一些人喜欢“拼爹”不同,钱思进说,他一直以来想摆脱因父亲的名声和威望带来的“影子”,因此他从不主动讲自己的父母是谁,同时努力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胡震说,1992年,经过长达6至7个月的评审,在众多候选人的激烈竞争中,位于美国的某著名国际高能物理实验室终于认可并聘任钱思进为该实验室的研究员,这对当时的钱思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成绩,他非常希望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父亲。
“我想,正因为父亲20多年来一直教诲我‘要独立走自己的路’,我才取得这样的成绩,我想他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非常非常高兴。”让钱思进没有想到的是,正当他准备向父亲报喜时,紧急电话打过来,父亲突然离去了,这个噩耗让他不能自已,在回国途中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一路以泪洗面。
与现在我们常说的“拼爹”不同,钱思进说,他一直以来想摆脱因父亲的名声和威望带来的“影子”,因此他从不主动讲自己的父母是谁。
胡震说,钱思进和两个姐姐上小学时都是住校,每逢周末,有些领导干部的孩子是乘父母的办公用车回家的,而父亲则基本不这样做。钱思进小学四年级时,一天父亲在下班后路过学校时用车把他捎回家,这让他喜出望外,可能父亲发现了他的这种苗头,从那以后再也没接过他。
钱思进的小儿子钱绍强也随父母来祭祖。钱绍强出生在法国,现在美国求学。他说,这次回国后,他才知道爷爷在国内原来有这么高的名望。
2003年,已离开祖国23年的钱思进选择了回国,他入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继续从事高能物理研究。谈到钱思进的工作,胡震介绍说,他从事的是一项基于国际合作的大型科研项目——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中心(CERN)的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CMS实验,探索诸如质量起源等一些涉及物理学基本概念的问题。胡震说,从2006年起参与了由欧洲的6个单位(包括CERN)和中国的4个单位(包括北京大学)承担的由欧盟资助的“欧中网格”及其后续项目,作为此项目中北京大学组负责人,钱思进教授带领全组成功地在北京大学建立了有关的计算网格站点。
免责声明:
1.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西安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2.如果以上产品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企业授权发布,请联系西安网,我们会尽快审核处理。
编辑:韩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