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拜琵琶记
环球唱片出版“膜拜好时代”系列以来,最奇特最冷门的复刻不会不是姚莉的《琵琶记》,那个貌似由当年全城最热插图家高宝绘画的封面,连我这种自命资深的侏罗纪歌迷也没见过,其珍贵可想而知。视戏曲为牛鬼蛇神的新派人,不能想象50年代末60年代初香港银幕多么热闹,齐放的百花既来自欣欣向荣的内地,也不乏本地土产。
那一头《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唱个不亦乐乎,这一厢方兴未艾的粤剧歌唱片锣鼓响彻,商业头脑灵活的邵氏兄弟还要插嘴凑热闹,二次创作将黄梅调带进大都会。《江山美人》在东南亚的风行,今日的票房冠军《星战7》望尘莫及,最起码,它在唱片界的斩获,就足以令John Williams羡慕嫉妒恨,家家户户戏凤男女老幼齐齐扮皇帝的盛况,仿佛持续不散的嘉年华。
所以1962年百代推出一张姚敏李隽青改编元朝名剧的唱片,一点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奇就奇在它不是任何电影的原声带,而是一个只存在于音域的概念。赵五娘卖唱寻夫的故事,灵感来自越剧的旋律,肯定与大气候背道而驰——
传说当初邵氏计划向戏曲天地进军,剧种摇摆于越剧和黄梅调之间,结果后者胜出,接下来如何,已经写进历史。长城公司则原汁原味拍了越剧《金枝玉叶》、《三看御妹刘金定》和《王老虎抢亲》,明星主演名伶代唱,可以归类为变相舞台纪录片,这张《琵琶记》则极富实验性,曲调走的是《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路线,移花接木另创新腔,念白却用了京昆那一套,和传统越剧截然不同。
环球推出《琵琶记》的同时,还发行了静婷的《江山美人》和《倾国倾城》,罔顾潮流勇往直前,在隆冬特别教人怀念戏曲入侵歌坛影坛的老好日子。患上时代综合征的年轻朋友,勿以为后者是李翰祥同名清宫片原声带,珍妃西太后携手合唱黄梅调,虽然在霸气的邵氏王国那也不是没有可能——
它其实是一部录好音但没有照原定计划完成的电影,《南国电影》宣布开拍之后,“不日公映”冥冥成了命运的咒语。资料指当时构思的四大美人图,包括褒姒、西施、王昭君和杨贵妃,不知道是出超前的穿越剧,开一台麻将让陪伴君王的女士们争相诉苦,抑或是互不相干的四个故事,夜专夜的夜专夜,戏诸侯的戏诸侯。
这张唱片辑了《王昭君》和《杨贵妃》,后来分别成为独立制作,记忆中李丽华饰演的杨玉环不曾在银幕上大展歌喉,合唱的序曲终曲似乎物以致用,也不百分百肯定——
天映出的光盘应该不是完整版,不过我没有找出来核对。
说出来惭愧,那批日盼夜盼的光盘囤积架上,坐下来重看的极少,《王昭君》也一直没有获得临幸,守在冷宫独抱琵琶春未醒。唱片里的《耐着性儿等》和《深宫怨》有点印象,但《一怒》和《一人愁》就很模糊,就算听过,也肯定不知道它们的名字这么文艺雅致。
重头戏以终曲《出塞》匆匆交代,不像一般戏曲作风,翻出“百代时代曲传奇”系列的静婷专辑《希望在明天》,果然有另一首《马上琵琶》。(摘编自新加坡《联合报》 作者:迈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