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创客空间20多位创客开始了他们的“航天梦”

09.07.2015  13:16

      一间外表看起来像仓库的框架房子里,里外三层的人正围着一位作讲解的男士和一个带有触角、锅盖的银白色机器。走近一看,原来这个机器就是大名鼎鼎的“月球车”!而“仓库”就是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的模拟月壤综合形貌实验区现场。7月4日,来自中国首家创客空间——“新车间”的20多位创客在这里开始了他们的“航天梦”。

      我们来当“航天创客

      一进实验区现场,看到“月球车”,创客们都兴奋起来了,有的不由自主地一遍一遍触摸实验区现场的火星土,有的正拿着轮子现场就讨论起月球车的材质,甚至还有一位身着蓝色T恤的男士直接双手撑地,全神贯注趴在地上观察“月球车”的结构!

      如果你认为只有男士对月球车感兴趣那就错了,前来参观的创客有不少穿着时尚的靓丽女士。她们在听讲解时永远站在第一排,讲到精彩处会不时地点头附和,观察机器时会情不自禁地蹲在地上,用手不断地转动轮子来感受“月球车”的奇特。“我是一个软件工程师,平时喜欢动手制作一些东西,虽然不像机械工程专业的人士在制作上具备那么多专业知识,但是我认为跨界会带来一些新的想法,制作的东西也可以更出彩。”“新车间”的创客王女士兴奋地说。

      现场除了兴趣爱好者,还有专业的“技术宅”,他们听讲解时还不断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甚至对“月球车”的零部件结构也不放弃研究。“我是物理专业的,所以对这方面的知识特别感兴趣,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做出一个好的作品。”有着年轻面孔的张先生笑着说道。

      而担任主讲任务的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邱博士,被“新车间”的创客们封为科技“男神”。他操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我们不仅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也需要幻想家,科学家的思维可能比较固定,而大众的思维是分散的,会带来更多的创意,将之运用在航天上,同时让更多的公众参与航天事业,使航天不仅是航天人的航天,更是全国人民的航天。

      当月球车遇上火星车

      头顶定向天线,脚踩“钛丝筛网”风火轮,两侧伸出太阳能帆板,头上戴着导航和视景相机,肚子里装着红外成像光谱仪等科学机器人,胸前藏有机械臂。这是我们所熟悉的“月球车”,那么你知道现在我们除了能向月球发射探测器,也能向火星发射探测器吗?

      不同于月球的真空环境,火星上有稀薄的大气,较之月球,火星的环境则更适合人类的居住,因此我们对火星的探测势在必行,而火星车的发明使未来人类在火星上居住将不再只是幻想!不同于月球车的钛丝筛网,火星车因为火星与月球的重力参数和温度等环境条件的不同,所以结构设计和强度也不同。银白色机翼,橘黄色的身体,整个火星车从远看就像一只辛勤的“小蜜蜂”。

      火星车采用轮腿式构型和刚性轮、车轮转动和轮系整体摆动相结合的移动方式,具备较高的越障能力和沉陷脱困能力,可爬25度坡,越300米障碍,以应对比月球表面更为复杂的火星地表环境。火星车配备可重复收展的太阳翼,展开后有效面积大于3平方米,可在火星表面远低于地球的光照环境下为火星车提供充足能源,而展开后高于3米的桅杆上所携带的高清晰度相机,可实现大范围拍摄和长距离导航。

      齐天大圣的“奇思妙想

      在这群思维活跃的创客中,有一个两鬓略有白发的“老顽童”,他自封“齐天大圣”。当被问及为什么给自己取这个名字时,他大笑道:“因为我有72变!”这位齐天大圣不仅语言独特,思维更加独特。在创客团队与邱博士交流的过程中,齐天大圣提出了自己对月球探测器设计的独特想法。“现有的月球车都是利用太阳能发电,我觉得太阳能发电并不是唯一的方向,我们可以制作一个球形探测器,一半装固体一半装液体,利用月球表面有光一面和无光一面的温差,使之变形行走”。

      航天过程中携带物品有诸多限制,如果能将一些所需物品“上天打印”,不是能省却不少的麻烦吗?这样岂不是美事一桩?现场的创客们提出的将3D打印机带上天,则让邱博士和创客互动,共同产生联想式的“奇思妙想”。“如果可以研究一种可以将月壤作为材料的3D打印机,那么既可以就地取材,在月球上不仅可以打印出轮子、零部件,用来更换损坏的器件,也可以打印出月球空间站的房子、登月的月球车,那样不仅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节省多少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啊!3D打印在未来航天探险中大有作为”!这个“奇思妙想”让在场的人血脉膨胀。

      思维的跨越,学科的跨界。现场的创客们在这场“航天梦”之旅尽情畅想。“我们不仅要让高精尖的技术下地,也要让我们的奇思妙想上天!”邱博士如是说道。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