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艘航母上的“陕西元素”——西安新竹集团研发“辽宁”号消防设施攻坚记
《陕西日报》2014年9月11日第11版
当中国第一艘航母傲然挺立,巡戈在祖国蓝色的海疆,全世界为之瞩目,海内外华人为之骄傲。
但也许很少人知道,是西安的一家民营企业——新竹集团,为“辽宁号”构建了内部的消防救生设施——航母的另一条“生命线”。
一位将军曾说过,航母有两条生命线:一是它对外的战斗力,二是它内部的自我保护能力。后者对它的生存尤为重要。世界上所有的航母,无一没有罹患过火灾的煎熬,有的甚至为此舰毁人亡。
消防救生设施,紧系航母命脉。西安新竹集团员工,承担了这一重大历史使命,用他们的无尽心血为祖国航母打造了安全命脉。
“这正是为国效命的时刻”
为了保卫祖国神圣海防,我国毅然决定打造自己的第一艘航母。
经过海军和有关方面严格筛选,实地考察,层层把关,西安新竹集团脱颖而出,被选定研制航母消防系统配套设施。该公司是我国消防行业的科技领军者,拥有国内行业第一的300多项专利,和10几种世界独创的最新科技成果。
任务来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困难也接二连三来了:没有前期研发费用;没有制造如此庞大复杂设备的经验;船体与企业相隔数千里,勘察、设计、制作、安装,成本花费超常巨大。
继续前行还是悄然退出。
关键时刻,新竹集团董事长、消防专家王虎儒慨然击节拍板:干!即使赔了血本,国家不给一分钱也要干!咱们民营企业平时能为国奉献多少?这正是“为国效命”的时刻。
连续进行了一系列战前动员,调集一切可以调集的资金,2006年8月,王虎儒亲自带领科技人员,风尘仆仆地赶往2000公里外的渤海湾边,开始了一场长达8年的攻坚战。
“要干就干到世界最前沿”
航母消防设施不仅关乎生命安全,更关系着战争胜败。
王虎儒反复强调:一定要采用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我们的起点虽然是“0”,但干就要干到世界最前沿。从2007年到2009年,800多个日日夜夜沥洒着血汗,实施了230多次火场试验,攻克了一系列核心技术难题。
他们研发的“高倍泡沫灭火”技术,可以在瞬间产生亿万泡沫覆盖火场压灭大火,而使火场人员安然无恙。这本已是世界顶尖技术,但在上船实验后,他们又连续自我加压,攻克了“增加喷头、优化管路、创新发泡网形状”三大难题,创出了又一个世界先进水平制高点,受到军方和专家一致赞扬。
无数次的付出和员工血汗的浇铸,使“辽宁”号的消防配套设施,毫无疑问地进入了世界消防科技最前沿。新竹集团不仅为它开发使用了7种专利技术,交货安装之后,还再次献出了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固泡沫灭火装置”。这种技术一改过去水泡沫从上向下压火,易散易碎易流淌的问题,直接将密实的干性泡沫射入火焰中心部位,覆盖粘贴,掏心绝杀,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夜以继日的攻关,经年累月的研制,血汗交集的付出,终于结出了喜人的硕果。2009年3月,在驻厂军代室全程关心指导下,新竹人完美地捧出了他们的航母消防配套设施,经过海军机关主持的鉴定,和国家火灾科学实验室验证,一次成功过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出了航母所有协作单位中交货最快的纪录。同时在驻厂军事代表室指导协调下,为我国起草拟订了以前没有的舰载泡沫灭火系统“国军标”系列标准,经专家评审并由总装备部颁布实施,填补了我国军用标准的一项空白。
“我们为祖国的服务永无尽头”
完美交货并不是战斗的结束,而是另一个更长战斗的开端。
2012年春节刚过,新竹集团6名战将就告别亲人,再次赶赴渤海湾,为消防设施进行实战状态的各种调试。
东北的海边此时依然寒冷刺骨,他们在咸涩噎人的海风中,吃着盒饭,喝着渗牙的矿泉水,全天站立着摆弄冰冷的钢铁配件。100多天里,天天冒着刺目的电焊光、旋磨的粉尘雾、烟熏的焦煳味,在舱底、舷梯上下攀扛,摸爬滚打。被现场督战的海军赞为“最能吃苦、最能忍耐、最能战斗的新竹人”。
灌注泡沫原液时,原液桶重达200公斤,要几个汉子合力才能放倒,滚动到加液点。可是舰上不准带手机,无法找民工帮手,他们硬是凭着蚂蚁搬家的苦干精神,自己动手苦挪苦撑,把几十吨的药液一点一点灌入了航母指定位置。
扎实到位的基础工作,确保了系统验收一次成功,迄今为止,这套设施已先后为舰上扑灭大大小小的火灾20多次,无一失手,创造了公认的西安新竹效率。
新竹集团是驰名全国的“四告知一到底”服务(即在产品整个寿命周期内,分四阶段告知用户保养并负责到底)模式的创建者。他们自豪地说:“我们是航母永不退休的服务员,对它的追踪服务永远不会有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