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24.12.2014  10:07

      “新常态”背景下,陕西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节能减排呈现喜人态势:
        节能晴雨表由“”转“绿”。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各地区今年1—10月节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晴雨表,其中陕西能耗强度降低进度预警从一季度最严峻的红灯,到半年和前三季度的黄灯,终于在1—10月的晴雨表上亮起了绿灯。这在榜单中并不多见。
        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根据国家核定,2014年1—6月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较上年同期下降3.50%,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133%;氨氮下降3.58%,超额完成79%;二氧化硫下降0.94%,超额完成88%;氮氧化物下降7.79%,超额完成30%。
        成绩得益于我省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形成,铁腕治污持续推进:
      ——严把项目关
        省工信厅牵头淘汰落后产能,在提前两年完成国家“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后,今年又淘汰钢铁132万吨、水泥189万吨、铁合金4.4万吨、电石7.5万吨。陕西能源化工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如陕煤化集团陕化公司老合成氨系统、咸阳市氮肥厂等高能耗装置先后淘汰停运。此外,关中地区严控新建火电、钢铁、水泥、传统煤化工等建设项目;对环保措施不完善的50个项目直接退回,对不符合要求的11个项目暂缓审批。
        推陈的同时也在不断出新。随着三星电子、美光半导体等高科技项目的落户投产,全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5月9日,韩国三星电子10纳米级闪存芯片项目在西安竣工,同时建设的封装测试工厂也有望在今年末建成,从而构筑一条完整的半导体生产链。三星项目落户后,已吸引了包括美国空气化工、日本住友、韩国东进世美肯、华讯微电子等一大批国内外企业的到来。预计项目今后将带动160多家配套企业相继入驻。 
      ——突出“减煤”。
        省发改委牵头落实关中地区1000万吨燃煤压减任务,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节能技术改造、重点企业压减、清洁能源替代等措施,1—10月,关中地区静态削减煤炭消费量476万吨,抵消新投产项目煤炭增量后,动态削减煤炭249万吨,消费总量下降3%左右,首次实现负增长。
        6月4日,随着一声令下,铜川公交公司的一台燃煤锅炉烟囱被吊起,锅炉被割裂拆除。按照“产煤区不烧煤”的思路,铜川市“煤改气”步伐走在了全省前列。
        不用煤,改用天然气。今年以来,“煤改气”项目全面提速,1—10月,全省拆除燃煤锅炉2130台,合计6338蒸吨,超额完成了1172台的年度淘汰任务,淘汰进度处于全国前列,其中宝鸡、咸阳等城市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与此同时,全省天然气消费量5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2%,其中关中地区消费24.2亿立方米,同比增加16.4%,替代煤炭消费63.5万吨。 
        ——突破技术瓶颈。
        “借神木兰炭,还北京蓝天!”今年,神木兰炭被饱受雾霾困扰的北京市列为优质燃煤替代品种,标志着榆林兰炭产业找到了走出困境的突破口。
        曾经是污染“黑户”的兰炭一次次的升级换代后形成了兰炭型煤。科技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兰炭生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目前多条生产线已建成投产。今年,神木兰炭首批可进京12万吨左右。
        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今年陕西在煤化工领域多项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除兰炭外,还成功开发了数条煤制油工艺技术线,目前,2个示范项目已建成运行,6个项目正在建设或即将开工。技术革新还延长了煤化工产业链,由原来以甲醇等初级产品为主,逐渐向产业链高端发展。比如今年相继投产的榆林云化绿能公司利用甲醇和二氧化碳生产碳酸二甲酯;延长中煤榆林能化和中煤榆横180万吨/年煤制甲醇、60万吨/年烯烃项目,在消耗同样煤炭资源总量的情况下,进一步拉动万元GDP能耗降低。在石化企业,通过实施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工业余热、余压及废气回收利用。如硫酸企业利用锅炉废热发电,降低成本,减少“三废”排放,全面提高能源效率。
        此外,万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国五油汽油、柴油全面推行,机动车污染管理不断加强……随着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倒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省经济运行质量也将进一步提升。

        (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