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追梦人| 芦苇变画,传承手艺,她带领博湖岸边人编织幸福
追梦人:杜玉新
职业:博湖县阿勒奇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
我的梦:大自然给了博湖县富饶的资源,我和我的团队要把以芦苇画为代表的民俗手工艺产品继续做好,让它传承我们的中华文化。在新的一年,我们会进一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的事业中来。
新疆头条讯(文/记者刘萌萌图/通讯员年磊视频/杜玉新供)隆冬时节的博斯腾湖,清风拂面,正是芦苇采收的时节。过去的半个月对杜玉新来说格外忙碌,一边,她要忙着进村开展芦苇工艺画、手工制作、编制等培训;另一边,她还要赶在芦苇收割结束前,抓紧时间选作芦苇画的芦苇,因为采芦苇的时间只在1-2月。
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也是全国四大苇区之一,年产芦苇17万吨左右。这里的芦苇具有韧性好、耐烫、易保存、不易腐烂等特性。用芦苇制成的芦苇画逐渐衍生为一种民间艺术,并造就了一方产业。
手工坊里热火朝天
走进新疆博湖县阿勒奇旅游产品研发制作展示中心,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芦苇工艺画,或展现人物情态,或描绘山水风光,有编织艺术品,也有雕塑艺术品,充满了地方特色。工人们穿着传统民族服饰正在有条不紊地忙活儿,剪、剖、烫、粘、裱等十几道工序各司其职,工人们家里都有农田,而这种工作只是他们农闲时的一个副业。
只见公司负责人杜玉新正在和非遗传承人才仁玛商讨关于蒙古族服饰主题芦苇画的改进方案。正值中午,阳光透过窗洒在靠窗陈列的一排排色彩艳丽的蒙古族服饰上,缤纷的色彩充满整个房间,宛若一幅古典油画。“芦苇工艺品是以芦苇的叶、杆、花穗等为原料,经过十多道工序制作而成,所有色彩都是专用工具烫制而成,通过特殊处理工艺,不变形、不褪色,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提起自己最爱的芦苇画,杜玉新打开了话匣子。据杜玉新介绍,芦苇画鲜明的特点就是它的立体真实感,效果逼真。颜色天然,体现绿色生态概念。而制作一幅完整的芦苇画要通过采用剪、烙、烫、熨、拼合、粘结多项工艺流程。每年的采集芦苇的最佳时期,她要派出十几位工人出去采芦苇。
“好的材料可遇不可求,每年选材的地方都不一样,也不是固定的,需要耐心寻找。我们需要那种摸起来柔软、有弹性的新鲜芦苇。”杜玉新说,正值芦苇采割季,她和工人们每年要花一个多月的时间选芦苇,选回来的芦苇还要及时进行浸泡、剖解、压平,以备后面使用。
芦苇画开启创业路
2000年,家住库尔勒市的杜玉新与丈夫在博斯腾湖畔承包了一处旅游基地,开始做旅游生意。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一户老渔民家中看到了一幅渔民用芦苇编制的风景画,立即被一种自然淳朴的气息深深吸引,拿着那幅芦苇画爱不释手,老渔民看到她如此钟情此画,就将芦苇画送给了她。
“博湖县有着丰富的芦苇资源,我就突发奇想,觉得为什么不利用当地的这些资源做一些工艺品呢?又能发挥博斯腾湖的优势,还能创造价值。”杜玉新说,自己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弟弟杜全新的支持。从那天起,杜玉新和弟弟杜全新开始前往内地去拜师学艺,“我们跑遍了河北、河南等地,拜访了数十位民间艺人,跟他们学习如何制作芦苇画。”杜玉新说,为了学习芦苇画,每当打听到哪里有芦苇画的展览,她都会坐火车跑过去看,光路费一年都花了上万元。
就这样,从博湖到全国各地,杜玉新和弟弟两人坚持了一年,终于能做出小件的作品。“我记得我们当时做了一幅《富贵满堂》,放在大河口景区,一个游客过来看到,当即就要买走。”杜玉新说,这样的事情很多,让她对芦苇画的创作备受鼓舞。2007年,杜玉新注册了博湖县阿勒奇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阿勒奇”意为勤劳。之所以创办这家公司,杜玉新说是为了实现心中的两个梦想:一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博湖县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并使之传承发展;另一个是让自己团队创作的芦苇画走向全国。公司成立之初,创作的芦苇画多为花鸟鱼虫等风景画,仅限于一种普通的装饰艺术风格,一个月下来也就卖了那么几幅画。“一幅画卖几百元,连给工人发工资都成问题。”杜玉新说,那阵子,她每天茶饭不思,就是想着怎么样让芦苇画更受欢迎。事情的转折发生在2010年,“我们试着将罗布泊文化、楼兰文化、胡杨文化、东归文化、博斯腾湖文化等元素融入芦苇画制作中,用民俗来为芦苇画注入灵魂。载体也由传统的画板变成了烤漆板和后来的彩板画,色彩更为鲜艳,也更易保存。”杜玉新说,为了让芦苇画更具地域特色,她遍访博湖县的非遗传承人。这种尝试很快得到了认可,芦苇画赢得了市场。一年可以生产数千副作品2014年9月,杜玉新带领20余名民间艺人、工艺师,历时半年制作而成了巨幅芦苇画《丝绸之路——生命之河长卷》,这幅画长16米、高1.7米。作品通过手绘、芦苇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方式,生动逼真、自然和谐地展现了7000多公里丝绸之路上的历程。这幅作品还亮相了当年的中国-亚欧博览会。2015年6月,杜玉新又推出了活性炭芦苇画,在芦苇画工艺的基础上加入了活性炭工艺,制作出的生态工艺品,能够充分吸收空气中的甲醛、苯系物、硫化氰、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这种活性炭芦苇画,不但价格实惠,而且放到家里更是一种极美的装饰。”四川客商陈霞说,“活性炭芦苇画既改善了室内质量,又美化了家居环境,她每年都要来进购一批工艺品用于当地市场的销售。”
如今,杜玉新他们一年可以加工、生产2000幅至3000幅芦苇工艺画,作品远销到韩国等地。他们创作的芦苇画《西海韵》、《梦回楼兰》、《牧归》等作品荣获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四届、第五届旅游纪念品大赛一等奖,自治区民族工艺品展览一等奖,2012年新疆第六届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金奖,中国第十届工艺美术“天工艺苑·百花杯”精品展示铜奖,深受社会各界的喜爱与好评。
“制作芦苇画,工艺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如何给产品定位,借助芦苇工艺画来传承一种文化。”杜玉新说,她庆幸自己找对了路子。
随着今年春节的日益临近,杜玉新又打算推出台历画,“这种芦苇画制作的台历画180元一个,很实用,也很美观。”杜玉新说,她还曾推出过十二生肖活性碳系列芦苇画,在各大商场、互联网上销售“火爆”。
带动周边村民就业
随着芦苇画知名度越来越高,杜玉新成立了巴州阿勒奇手工艺品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学校会定期到各个村里进行培训,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芦苇画,包括民族服饰、编织等民族工艺。”杜玉新说,培训学校通过建立特色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形式,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的培训,不仅提高当地劳动者素质和收入水平,也加大手工艺品的产量。
每年阿勒奇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都要为博湖县5乡2镇及附近的和硕县、和静县的乡村及多家中小企业进行技术人才的培训和输入,培训各类技术人才已经超过1000余人。
乌图阿热勒村村民比代以前每年冬天都是闲在家里“猫冬”,自从办起了芦苇画手工艺品加工基地,她就进入公司上班,负责做民族服饰,不仅让她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还增加了收入。“我家里有20多亩地,以前每年冬天也是在家闲着,正好今年办培训基地,在家门口招工,我就来报名了,在这里我负责做民族服饰,以前也经常给孩子做衣服,算是有手艺的,在这里工作很适合我。”比代说,到这厂子来干活,一个月保底工资是1000元,其余部分实行计件工资,干得多拿得多,算下来一个月能挣约3000元,整个冬季下来能挣上万元。阿孜古丽家住才坎诺尔乡拉罕诺尔村,家里主要收入来源于务农。每年忙完秋收她就和同村的几个姐妹来做短期的手工活儿,“农闲时干手工活儿活挣点钱,还能学到新手艺,日子过得很充实,天天都有新期待。”阿孜古丽说。
编辑:黄坤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