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 英雄回家 记在韩志愿军烈士归国“寻亲”的故事
清明前夕,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松柏无声,鲜花不断。
长逾百米的英名墙上,镌刻着19万多抗美援朝烈士的名字。一个个英雄的名字,曾是一张张青春的面庞。
接回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让英雄回到亲人的怀抱,始终牵动着14亿多中国人的心。2014年以来,累计有8批825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回到祖国并安葬于此,已有10名烈士“找到”亲人。
魂归故里,精神永存!
8年间825位英雄回家了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72年前,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多少英雄儿女奔赴战场保家卫国。据统计,在1950年至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19万多名中华好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
离家还是少年之身,归来已是报国之躯。
从2014年至2021年,中韩双方已连续8年成功交接825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随前7批烈士回国的7141件遗物中,除了锈迹斑斑的钢笔、印有“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字样的搪瓷杯,还有多枚清晰可辨的印章,上面分别刻有烈士的名字。
这些烈士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牺牲并散葬在朝鲜半岛军事分界线以南,后经韩方发掘、鉴别后,集中安葬在韩国京畿道坡州墓地。根据中韩双方达成的共识,双方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每年进行一次常态化交接。
为了迎接长眠他乡的“最可爱的人”回家,国家每一次都举行隆重的仪式。当护送烈士遗骸的飞机进入中国领空后,两架战机腾空而起,伴飞护航,向志愿军烈士致以崇高敬意。专机降落,机场以“过水门”的最高礼遇,迎接英雄回家。
当载有志愿军烈士遗骸的车队从机场驶向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时,路边的迎接队伍绵延了10多公里。市民们沿途站立,眼含热泪,挥动着国旗,迎接阔别祖国多年的英雄。
43岁的王春婕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工作了18年,迎接了每一批归国志愿军烈士。最令她动容的,是2014年3月28日首批烈士遗骸灵柩抵达时的场景。
当时,许多志愿军老兵和烈士家属早早地就守在陵园门口。“当载着棺椁的大巴车驶近时,一位阿姨边哭边喊‘爸爸、爸爸,你回家了!’”每每忆及这一幕,王春婕都泪眼婆娑。
“其实,她并不知道回来的有没有她父亲,但她也要喊一喊,哪怕有一线的希望。”王春婕说。
90岁高龄的志愿军老兵李维波已经记不清他迎回了几批战友。“只要听说兄弟们回来了,我都要去接他们。”李维波嗓音嘶哑,喃喃地说道,“虽然我不知道你们的名字,但我知道,你们都是我的战友、亲人,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你们,你们的血没有白流!”
2021年9月2日,第八批109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3日上午,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
陵园下沉式纪念广场,环形的烈士英名墙下摆满了黄白相间的菊花,参加仪式的人们肃穆站立。在解放军战士持枪护卫下,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棺椁缓缓步入现场,全场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全体人员向志愿军烈士三鞠躬,27名礼兵鸣枪12响。
伴随着军乐队奏响《思念曲》,礼兵们抬起烈士棺椁,绕广场半周,缓缓走向安葬地宫。全场人员凝视着烈士棺椁,默默送别英雄。
曾多次到陵园迎接英雄们回家的志愿军烈士张树珊的女儿张润英说:“我是烈士的后代,看到他们,就跟看到父亲一样。”
1953年牺牲的张树珊烈士安葬在朝鲜,再也没有回来。
72岁的张润英说:“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了他们,他们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让迟归的英雄回到亲人的怀抱
人民英雄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
3米多高、近200米长,黑色的大理石墙面上,密密麻麻地镌刻着一排排金色字体。置身于英名墙前,人们不禁感慨,这些奋不顾身、为国牺牲的英雄,是什么铸就了他们的碧血丹心、一腔赤诚?
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就是这种精神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铸就了我们“最可爱的人”。以国之名,尊崇烈士,铭记历史,是对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牺牲的英烈的深情礼赞,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的守护与延续。
从韩国归来的825位志愿军烈士绝大多数为无名英雄,如何让无名者“有名”,让英雄与亲属“相认”?这不仅是广大烈属和健在老兵们的迫切心愿,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愿。
2019年4月,退役军人事务部在网络发起“寻找英雄”活动。最直接的依据是工作人员从上千件烈士遗物中发现的24枚个人印章,上面文字清晰可辨。
“寻找英雄”的活动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人们怀着“昨天他们为我们牺牲,今天我们为他们做一件事情”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其中。
大海捞针,也不放弃。在帮助许玉忠烈士“认亲”的过程中,河北沧州的媒体进行了10多期的专题报道,当地还自发成立了民间烈士寻亲公益组织配合政府部门,终于在烈士原登记地河北青县相邻的河北沧县找到了许玉忠亲属。
为确保认亲结果科学、准确,相关部门破解一系列难题,采用了DNA检测的技术手段。
从2014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的科研团队,分期分批对烈士遗骸DNA样品进行采集分析。这些样品由于在战场上掩埋,加之长年累月雨水、微生物等环境因素侵蚀,对DNA提取和分析鉴定带来极大挑战。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升启介绍,科研人员怀着尊重每一位烈士的精神,夜以继日地工作,最终解决了烈士遗骸DNA提取的这一关键难题,并建立数据库,为烈士身份鉴定和亲属认亲奠定了基础。
如今,每位成功认亲的烈士亲属家中,都珍藏着一本DNA鉴定书。烈士许玉忠的鉴定证书上这样写着:经DNA比对分析,支持506棺椁内编号为10506遗骸样本所属个体与许同海、许同桥、赵春海、赵春河存在生物学亲缘关系。在排除外源干扰的前提下,综合辅助资料,支持506号棺椁遗骸属于许玉忠烈士。
2019年烈士纪念日前夕,退役军人事务部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首次认亲仪式,陈曾吉、方洪有、侯永信、冉绪碧、许玉忠、周少武六名志愿军烈士确认了身份,与亲人“团聚”。这是回到祖国怀抱的在韩志愿军遗骸首次与亲人相认,现场多位烈士亲属紧抱棺椁放声痛哭,令人泪流满面。
2020年,随第七批烈士遗骸迎回国的有9枚烈士印章,退役军人事务部第一时间采集了所有迎回烈士遗骸的DNA信息,并结合战史资料和印章等遗物寻找线索。最终,林水实、吴雄奎、梁佰有、展志忠四位烈士确认身份并找到亲属。
2021年9月3日,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举行安葬仪式时,来自河南新蔡的展保成作为亲属代表来到英名墙前,找到了爷爷展志忠的名字。
“这么多年来,我们一大家子人都在盼着爷爷魂归故里。”53岁的展保成手捧用白布包裹的家乡泥土,慢慢打开,给爷爷磕头。那一刻,思念化作泪水,模糊了双眼。“爷爷回来了,奶奶的心愿也了却了。”
英雄从未远去 寻找还在继续
“如今,一批又一批志愿军英烈回到祖国大地上安息,有的战友还找到了亲人,这对我们活着的人来说,是很大的安慰。”9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程茂友说,这充分表明祖国和人民一直没有忘记,也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埋葬在异国他乡的英雄儿女。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找寻英雄,缅怀先烈,是为了铭记历史,勇毅前行。
起始于2019年的烈士认亲活动,在社会上汇聚的英雄志、爱国情持续不减。河北沧州的媒体人和社会志愿者在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民间烈士寻亲公益组织,已经为在淮海战场上牺牲的9名英烈,以及深州市的马占民烈士、邯郸市的李铁连烈士找寻到了家乡和亲属。
2020年,辽宁鞍山的弘莲公益性公墓设立荣誉军人博物馆,为安葬在这里的抗日战争老兵、解放战争军人、抗美援朝英雄无偿提供展柜,通过展示军功章、证书和革命遗物,讲述他们的事迹。公墓负责人葛继红说,博物馆收藏的老兵故事不一定惊天动地,“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凡人英雄’,更能点燃人们的家国情怀。”
作为当年抗美援朝战争的直接后方,辽宁各级部门想方设法帮助烈属寻亲。2019年11月,在丹东东港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帮助下,陕西省宝鸡市76岁退休工人梁均尧终于在东港市长山镇大顶子村的一处山坡,找到了三哥梁耀欣的墓地。
梁耀欣1953年参军,1956年12月随部队途经东港长山镇时,因交通事故而牺牲,被就地安葬。几十年来,家人一直没有放弃打听梁耀欣的信息。“三哥始终是全家人的牵挂,父亲去世前,最大心愿就是寻找三哥下落。”梁均尧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帮助,终于可以告慰父亲、母亲和三哥的在天之灵了!
根据中韩两国达成的共识,双方将继续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进行发掘、鉴定,每年进行一次常态化交接。退役军人事务部等有关部门将继续组织做好烈士寻亲工作。
下一步,退役军人事务部将为在韩牺牲的志愿军烈士建立亲属DNA数据库,并分期分批开展在韩志愿军烈士亲属DNA信息采集工作。数据库建成之后,每年归国的志愿军烈士遗骸,就可以随时与在韩志愿军烈士亲属的DNA信息进行比对,尽可能让更多的无名烈士“有名”,并“找到”他们的家人。
对于72年前的那场战争,中国人民从未忘记。2020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国家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并向志愿军老兵等颁发纪念章。坐落在辽宁省丹东市英华山上的抗美援朝纪念馆经翻修改造后,也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参观者络绎不绝。
近两年,《长津湖》《狙击手》等电影火爆大银幕,成了现象级电影巨作。电影里感人至深的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电影所讲述的故事,正是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朝鲜战场遍地是英雄。志愿军将士总能在祖国最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无所畏惧,成为‘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宫绍山说,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每个中国人都可以从中汲取勇气和力量。
对于11岁的沈阳小学生张梓潇而言,72年前的那场战争离他很远,之前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太姥爷也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
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张梓潇去年3月来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做志愿者。如今,他不仅可以将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元等先辈们的英雄故事流利地讲给参观者,记忆中太姥爷的形象也逐渐清晰起来。
“他是全家的骄傲,也是我的榜样。”张梓潇说,“我要把‘最可爱的人’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编辑:赵鹏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