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助推器

28.04.2016  22:06

  2016是中国“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在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中国正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其行稳致远,作为重要的财税改革举措,2016年3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方案,明确从2016年5月1日起,将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实现货物和服务行业全覆盖,打通税收抵扣链条,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升级。自此营业税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新的方案中建筑业和房地产业适用11%税率,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适用6%税率。这些新增试点行业,涉及纳税人近1000万户,是前期营改增试点纳税人总户数的近1.7倍;年营业税规模约1.9万亿元,占原营业税总收入的比例约80%,涉及面之广前所未有。

  营改增作为一项重要的税制改革,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的关键阶段,它完全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营改增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中国当前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营改增之后中国服务业发展将会进一步增强动力,不同的税率设计对于优化服务业结构不无裨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营改增试点运行经验也表明,营改增有利于企业剥离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让企业可以聚焦主业,推进了分工和专业化,这些无疑会有效地提升生产率,让经济发展的质量更高。

  营改增通过激励“创新、创业”带动就业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突出内容是“创新、创业”,服务业尤其现代服务业具有较高的生产率,一般服务业则具有较高的就业容纳能力。研究表明服务业的就业弹性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余波未了,而中国的城镇新增就业为何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顺利完成预期目标,服务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营改增改革将会进一步增强服务业的就业容纳能力,更好地承载其他行业所释放出的剩余劳动力,实现社会稳定器的功能。每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中有相当比例的高等教育人口,如果这些人力资本能够得到合理配置,进入现代服务业,那将会真正实现供求的匹配并带来创新的活力。

  营改增通过推动服务业做大做强优化中国贸易结构

  当前中国的商品贸易顺差明显,而服务业逆差持续存在,从1995年以来基本都是逆差而且有扩大趋势。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15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为7130亿美元,按同口径比较,比上年增长14.6%。这是2013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第三年保持在1000亿美元以上了。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会进一步凸显,短期内对国外的高端服务业的需求不会立刻消失,但是通过改进国内高质量现代服务业供给体系,从长期来说可以对国外服务业进口形成有效替代。营改增对服务业尤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正面激励作用,随着中国服务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未来服务业的逆差趋势可能会逐步扭转。

  营改增助力经济稳增长

  稳增长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中国经济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的过度期,传统行业的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在短期内会影响到增长,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近年来服务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可以弥补当前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的经济减速压力,实现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功能。

  营改增充分体现积极财政政策导向

  营改增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还体现在显著的减税效果上,这也充分体现了积极财政政策导向。在财税部门的精心准备、周到宣传、有效执行下,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营改增试点纳税人共计592万户,其中一般纳税人113万户,小规模纳税人479万户;累计实现减税6412亿元,其中,试点纳税人因税制转换减税3133亿元,原增值税纳税人因增加抵扣减税3279亿元。

  2016年5月1日随着营改增的全面推开,更多的减税效果将会逐步显现,这有利于企业增强活力,有利于市场提振信心,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营改增”改革以短期之“”带动长期之“”,同时推动后续的财政体制改革,充分体现了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及的创新发展理念,是一项重要的制度供给创新,将会逐步释放出制度红利,可谓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