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西北献青春 记著名水土专家李玉山唐克丽教授
李玉山、唐克丽两位科学家
西安网讯(记者 韩涛 杨天泽)李玉山,著名水土保持专家,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农业土壤学家;唐克丽,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得者、著名农业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教授。
初次见到李玉山、唐克丽两位教授,第一印象就是两位老教授虽然已年逾古稀,却仍是鹤发童颜,神采奕奕,李玉山称妻子唐克丽为“唐先生”,“我和老伴是两个“80后”,采访期间,李玉山教授还不忘把自己和老伴调侃一番。
作为科研工作者,李玉山、唐克丽夫妇是国内知名的科学家,他们以忘我的奉献精神工作在水土保持研究的第一线,这两位80多岁的老人,为西北农业水土保持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以硕果累累奠定了他们在国内乃至国际水土保持界的学术地位。
50年代,李玉山、唐克丽响应祖国的召唤,怀抱着对青春事业的追求,不远万里从风景如画的江南来到气候恶劣的黄土高原,先后来到当时还是一个农村小镇的杨陵,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投入到了自己热爱的水土保持事业中,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勤奋的科研工作。
几十年来,李玉山教授把自己全部的心血都倾洒在黄土高原上。他以研究农田土壤水分动态规律为起点,提出了“土壤水库效应”的一系列重要理论。上世纪60年代,他首次系统地阐明了土壤深层储水、消耗、补给和利用规律,推出了著名的“以肥调水”理论,在农学界引起极大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我国旱地农业实践。20世纪80年代后期,李教授将工作重心转向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开发。1990年,他在陕西长武实验区创建了由塬面旱作高产、谷坡高效开发、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三个子模型组成的“王东沟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因其产生的巨大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成为陕西省低产土地高效开发的示范典型。
李玉山教授的妻子唐克丽与李教授在同一单位,也是一位农科专家,上世纪80年代,她用五年时间跑遍了甘肃、内蒙、陕西等6个省区,主要研究各种地形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的原因,由她带领的课题组提出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区域特征及治理途径”,为开拓土壤侵蚀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60多年,唐克丽从20多岁的上海姑娘便成了梁斌超如霜的陕西乡党,从一个充满幻想的女青年成长成为终身奉献水保事业的女科学家,回看唐克丽的科研人生,只因一份对黄土高原的浓浓情愫和对科学事业的情怀,用60年不惜追求,写就了坚忍不拔的科研人生。
采访中,李玉山教授还向记者们推荐了妻子唐克丽在退休后完成的那本125万字的专著《中国水土保持》。“写这本书前后花了五年时间,把她的身体都累垮了,如今,他坐下不能超过一个小时,否则腿都肿起来了”李玉山心疼地说。
李老说,他们夫妻两人的科研同属一科,又是两个不同的方向,相辅相成,所以一直以来,日常生活中他们经常就学术问题进行讨论。如今虽然他们已经年迈,但科学研究却不能停止,更重要的是由他们培养的一大批农业科研领域的学生,现在许多已成为各自学科领域的带头人,让他们感到十分欣慰。
如今,西农的学生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对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老夫妇,手牵着手在校园里散步。李玉山教授说,他们有两个女儿,目前都已定居国外。“女儿们多次提出要接我们出国,但我们离不开这里。”唐克丽说到,“有限的生命不能延续对科研无限的追求”,她和老伴还想亲眼看到黄河泥沙不再困扰国民经济,希望看到黄土高原变得美丽富强,所以,他们要留在这片奋斗和牵挂了一生的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