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亚巍的青铜时代

13.08.2017  07:53

        董亚巍的儿子、青铜范铸工艺传承人董子俊(右一)向来访者讲解青铜铸造技法

        工人们在制作模范

        制作成型的铜镜模范

被誉为“青铜器之乡”的宝鸡是周秦文明的发祥地,数万件青铜器从这里出土,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闻名于世。如今,每天都有大量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来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周原博物馆参观。时隔千年依然锋利无比的青铜宝剑、美轮美奂的青铜镜、精美庄重的青铜鼎……越来越多的人在看见精美的青铜器后,总想知道几千年前的青铜器是怎么造出来的?近日,三秦都市报记者赶赴宝鸡市周原博物馆青铜范铸工艺研究所,专访了国内顶尖青铜器范铸专家董亚巍,揭开了关于古代青铜器铸造的许多谜团。 

衰落了的青铜文明 

8月2日,记者见到董亚巍时,他正给宝鸡市周原博物馆青铜范铸工艺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讲解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今年68岁的董亚巍身材高瘦,衣着朴素,这样一位其貌不扬的老人,却是目前国内顶尖的青铜器铸造工艺专家,他的学术专著《范铸青铜》被中科院专家评价为“首次系统地、科学地总结了我国范铸工艺的发展过程”。 

据考证,青铜器古代称之为“吉金”,是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而其本身颜色是金色。因为历经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其表面出现了一层青灰色的锈,所以今人谓之“青铜”。而后,随着青铜铸造工艺的不断演化,青铜器被广泛地用作容器、乐器、兵器等地方。但青铜器的出现与发展,更是开创了一个时代。 

“一项技术,社会上普遍应用的技术,只要不到20年,就彻底进入历史了,就像过去那些走街串巷补锅的,家家户户都有铁锅,做饭的,锅烂了一个小眼,拿块铁皮补一下,现在谁还用得着补锅呢?土锅都不用了,那种补锅的技术显然被抛弃掉了,有的甚至连工艺都再也找不到了。”董亚巍慨叹,礼器曾经是青铜最显赫的身份的象征,但随着礼制的土崩瓦解,青铜不得不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走向没落。 

“小学生”十年磨一镜 

认识董亚巍的人,都会对他啧啧称赞。“小学生也能‘带’博士了。”这当然是他自嘲的话。十余年的时间他接待了一百余批来自全国各地和日本等国的文物研究人员,这当中有中科院院士、大学教授、博士生。而且他对青铜镜的制作和对青铜器古法铸造的研究成果,都令不少专家惊叹。 

董亚巍1949年出生于武汉,随后便跟随祖母前往咸阳,在那里度过了他的小学生涯。但1962年小学毕业后的董亚巍,就再也没有坐进教室。后来,他到位于咸阳的国营西北第二棉纺织厂当铸工,因为工厂时常停工停产,使得董亚巍有大量的时间去阅读书籍和钻研青铜器的范铸。 

“80年(1980年)的时候,我从一个朋友那里得到一面青铜镜。”这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之后他辞去工作,来到武汉市永安镇,潜心实验。他翻阅了大量资料,反复琢磨《考工记》、《天工开物》等有关青铜冶炼、铸造的记载。功夫不负有心人,10年的潜心实验、研究终于使得他不仅铸造出了一面铜镜,更是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的铜镜铸造专家何堂坤的肯定。在随后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馆等单位专家组成的鉴定会上,一致认为董亚巍铸造铜镜的范铸工艺和合金技术达到了古代水平。而由于晚唐以后,中国青铜生产工艺的失传,部分专家甚至认为,自唐哀帝后,中国能够制造出青铜器的,只有董亚巍一人。 

1995年,董亚巍来到湖北省鄂州市,担任鄂州博物馆复原复制研究所所长。22年后,董亚巍再次回到 陕西 ,在“青铜器之乡”扎根,续写青铜传奇! 

破解古铜镜“透光”之谜 

铜镜是用以照面饰容的妆奁用具,是人们平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之一。“中国应该是最早使用它(铜镜)的国家”,据董亚巍介绍,铜镜在不同时期有不一样的特点,也反映出当时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程度。而我国的铜镜历史起源于距今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在世界古代的铜镜中,中国的铜镜也是独树一帜的。因其精良的铸技、华丽多姿的图饰、瑰奇纷繁的铭文更是备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铜镜真的能照清人的脸吗?董亚巍说,在古文献中,铜多被称之为“金”,是十分贵重的物品,但如果只用铜来铸镜,制出的镜子为红色,使用时映照效果会很模糊。于是,会在铜中加入锡,随着锡含量的不断增加,合金的颜色会由红色变为黄色而逐渐至白色,当含锡量增加到24%左右时,铸出的铜镜就如玻璃镜一样有映照效果了。 

而最令世人称奇的就是古铜镜的“透光”现象。它是将阳光反射到墙上时,却可以呈现出背面的纹饰或铭文。对此,国内外科学家过去一致认为:这是由镜面上细微的凹凸——曲率形成的,但曲率是如何产生的呢?没有答案。 

经过董亚巍的研究发现,铜镜在铸造的时候,较薄的部分凝固快,较厚的部分凝固较慢,从而根据金相学的原理,先凝固部分硬度大,后凝固部分硬度小,后期再经过加工时,因其硬度不同,镜面上会形成磨削程度的细小差异,出现0.01毫米左右的凹凸。“这说明在打磨到一定程度时,‘透光’就开始出现了。”董亚巍说,镜面越薄,“透光”就越清晰。 

未来要建青铜文化观光园 

众所周知,青铜器是中国公认的传统文化载体,亦是古代最高科技的体现,青铜器范铸技术,是中国先民自创的一套完整体系,其工艺既具体又繁复,并涵盖诸多学科,例如冶炼技术、成分分析、产地来源、金相结构等。目前学术界对青铜范铸的研究只停留在理论分析上,缺少实证研究。周原博物馆作为青铜器之乡的核心,馆内收藏了数量众多、造型精美的青铜器,在青铜器研究、遗址发掘保护方面成绩斐然,聘请了国内唯一利用模拟方式完成范铸青铜浇铸的专家董亚巍,运用实证模拟方式研究青铜器范铸技术,填补了我馆甚至于全省在青铜器研究方面的一项空白。”在宝鸡市周原博物馆,青铜范铸工艺研究所所长杨相宏的心中有一个梦,那就是依托周原古遗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周原博物馆青铜范铸工艺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一座国内独一无二的西周青铜文化体验观光园。 

“整个园区分为仿古工艺品生产旅游观光体验区、现代化仿古工艺品生产区、销售展示区,建成后,将会同周原国际考古研究基地一样,为周原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增色添彩。”杨相宏说,在仿古工艺品生产旅游观光体验区建造陶范生产、器型雕刻、铜器浇铸、打磨等生产设施,复原周代青铜器生产过程,不但展示青铜传统工艺,还可以由游客自己造型、自己制作,公司代为浇铸,以作纪念。另外,还可以建造西周陶器吧、玉石吧坊供游客参观、参与制作留念。“最近,我们正在向有关部门积极申报‘青铜范铸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希望这一传统技艺得以弘扬。”杨相宏说。 

文/图本报记者赵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