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符 香囊 壁画 陕历博三件珍宝周日亮相《国家宝藏》
让无数观众看得自豪感油然而生的文博综艺《国家宝藏》,本周将迎来“陕历博专场”,从陕西历史博物馆170多万件藏品中选出的三件文物,将在马苏、刘奕君、郭涛三位国宝守护人的演绎中一一登场。这些宝物并非我们熟悉的几件陕历博镇馆之宝,比如玛瑙兽首杯、舞马衔杯银壶等。但这三件宝贝所展示的历史性、科学性、文化性、故事性,会让你了解更多陕西历史。华商报记者昨日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在馆长强跃和专业讲解员的讲解下,了解到这三件文物的前世今生。
杜虎符
诚信、命令、权威
杜虎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调兵凭证“虎符”,也称“兵符”,是我国古代君主或皇帝授予臣属兵权后,调动军队的凭信物,多以青铜铸造,因其状呈虎形,故称“虎符”。
秦杜虎符出土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桥村少年杨东峰在村西帮助大人平整土地时,铁锹“铛”一声脆响,挖出了一个拳头大小的金属疙瘩。当他把外面的泥土弄掉之后,露出了一件动物形状的铜质器物,有头有尾有腿,样子像猫又像虎。尽管并不知此为何物,但杨东峰还是将它放在衣服口袋里带回了家。本想把这件金属动物拿去当废铜卖,但废品收购站的人说这东西太轻,值不了几个钱。杨东峰只好把它拿回家。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这件金属动物成了几个孩子手中的玩物,被他们在游戏中丢来摆去,磨得久了,“铜老虎”青黑色的身上渐渐显出了漂亮的金黄色文字。文字为篆书,杨东峰看不懂,但他感到手中之物是一件有来头的“玩意”。于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他揣着这件神秘器物辗转找到了考古专家戴应新。
“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土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隧之事,虽毋会符,行也。”40字铭文中“右在君”三字很重要,给出这个虎符制作的具体年代在秦惠王称王前。结合杜虎符出土地点和上面的铭文,戴应新研究认为,因先秦的最高统治者称王、称公而不称君,只有秦惠王一人曾在很短的时间里称过君,不久改称为王。
“这个杜虎符是在古代战争中使用的最严肃的传递于君王和边塞之间,使用和调动兵力的信物。这就是一种命令、一种诚信,也是一种权威。包括对我们现在在法制社会都有很大的(警示)作用。”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强跃说,杜虎符铭文是所有出土虎符中铭文最长的一件,且保存完好,特别是错金字,精致优美。虎符的铭文制作工艺,是在虎身先錾刻出阴文字槽,再将极细的金丝嵌入阴文字槽之内,最后打磨平整光亮。虽历经两千多年,仍然熠熠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