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小巨人”如何走向行业领军 - 西安高新区中小微企业发展现状调查
记者 王晓阳 见习记者 侯燕妮
2014年12月12日,西安诺瓦科技在北京荣获2014年度“十佳LED显示屏周边设备”称号。作为一家出货量稳居行业首位、租赁市场占有率超过80%的小微企业,从2008年成立之初的主营收入仅有11万元,而现在主营收入达到6500万元。诺瓦科技在西安高新区这方创业投资的热土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近年来,像西安诺瓦这样的“小巨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西安高新区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据悉,2014年高新区企业总数累计超过3万家,90%以上属中小微企业。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四大产业中,中小微企业数量分别占到总数的94.9%、82.8%、85.4%、97.2%。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特别对于西安高新区这个“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地方来说,中小微企业的绝对占比和蓬勃发展说明了什么?中小微企业在这片热土上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阶段?还存在哪些困难?记者近日就此专门走访了部分企业和相关部门。
五种模式构筑中小微企业发展格局
“基于西安高新区的自然区位状况,自成立之初,高新区的历任主任和现任管理者就提出‘靠不上老乡、靠不上老外、只有靠老九’这样的思路。核心是立足本地科技人才资源、大力营造局部优化的发展环境、支持培育本土中小科技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路子。”西安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安建利说。
近年来,西安高新区始终遵循市场法则,不断拓宽发展思路,打造了层次丰富、类型多样的中小微企业群落,初步形成了促进中小微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五种模式。
一为孵化成长模式。西安高新区形成了从创业苗圃到孵化器到加速器的创新孵化体系,累计孵化毕业企业1047家,在孵企业2200余家,成为全国孵化功能最全、成活率最高的孵化器之一。二是军民融合模式。目前区内军转民企业达到56家,民进军企业发展到69家,初步形成了“以军带民、以民促军、军民融合”的新模式。三是合作嫁接模式。比如,西安炬光科技通过与光机所合作,实现了本地科研机构与国际前沿技术、一流创新团队的成功嫁接,为发展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赢得先机。四是院所分离模式。西安高新区鼓励支持140多家依附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独立的市场主体入区经营和发展。如理工晶科的前身是西安理工大学校办工厂,2007年脱离母体并进入高新区发展后,迅速成为我国人工晶体生长设备制造的高科技主导企业,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多种产品远销欧美等国家。五是改造升级模式。西安高新区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产业不断优化升级。如陕西利安电子商务公司,承担了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发改委“国家信息化试点示范工程”,从原来代理水、电、气、火车票、飞机票、保险等便民业务的民营一站式社区服务点,向延伸居民服务的“最后500米”、线上与线下有效互动的成功转型。
四大体系支持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
“因为高新区的创业氛围和支持政策,才让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有了从一个小鸡蛋孵化着地的可能性。”回顾三年创业时期,擎天软件的负责人杨伟宁说。
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是中小微企业得以发展的法宝之一。西安高新区建设了包括12个国家级孵化器在内的23个专业孵化器,建立了26家产业技术联盟;聚集了100多家大型研发机构和210家各类工程技术中心;与省内8所“211工程”高校和6所工研院开展产学研合作,启动了西部首家、全国第四家“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截至2014年年底,高新区企业技术成果交易额超过260亿元,同比增长25%以上,占到全西安市技术成果交易额的一半以上,已成为我国关天经济区和中西部最活跃的产学研交流合作平台。
构筑市场支撑体系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第二个法宝。2013年7月,西安高新区投入近千万元建成信用与金融服务平台,为园区信用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理平台基础。截至2014年6月底,西安高新区信用与金融服务平台已汇聚各类金融机构近200家、金融产品300余种,累计推送融资需求2000余条次,100余家中小科技企业通过平台达成融资协议,实际融资额超过5亿元。
第三个举措就是夯实产业培育体系。西安高新区建设了软件、光电子、集成电路、通讯、生物医药等26个国家级产业化基地,设立了每年7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和2亿元风险投资担保基金,实施了科技企业“小巨人”培育计划。
此外,强化政府服务体系。西安高新区把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作为立区之本,出台了涵盖人才、成果转化、项目建设、企业成长等方面的20多项优惠政策;搭建了重点产业领域的公共技术平台和企业信息共享平台;按照“专业化聚集、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模式,规划建设了生物医药园、节能环保园、新材料园等专业园区,为科技人员创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融资难、运营成本高、创新不足成最大制约因素
事实上,尽管有高新区的政策支持,但自身“小、散、弱”,融资难、成本高、用工难等问题困扰着众多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从日本回国的杨康卫创立了西安优括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主营跨境电商贸易和利用O2O(OnlinetoOffline)辅助线下药店连锁提供智能终端服务。成立之初,他便遭遇发展障碍,“国内行业信息匮乏,很少看到及时的官方或者协会数据,市场方向很难判断。其次,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找到合适的合伙人很关键,但是西安本地成长起来的人比较缺乏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专业背景能力比较好的人到西安对工资的要求要高于一线城市。再次,本地投资者追求投资盈利的时效性,这对于初创的互联网公司来说不太现实。”
产品研发是西安迪威码半导体公司创立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迪威码的张毅说:“半导体产业研发投入非常大。通常硅谷的大型半导体公司,几十人的研发团队花一年半以上的时间来进行研发,产品成型还要多次验证,每次验证都花费不菲。迪威码是一个创业公司,无法像大公司那样建立一支完整的队伍,也没有很多的资金来做多次验证,产品研发是公司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西安风潮智能有限公司白碧磊表示:“创业初期,公司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市场的开发。陕西互联网应用开发、软件开发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市场还不够成熟。用户对互联网应用开发这些新兴行业缺乏了解,依然处于传统的商业模式思维,对于全新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方缺乏认同。”西安知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付玲也表达了同样的困惑,“虽然成立之初定位为教育行业,但实际上对教育客户的资源信息掌握的非常有限。”
在对众多企业主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融资难、运营成本高、创新不足、市场了解有限等因素对不同行业造成不同程度的困难。其中,融资难是中小微企业发展最大的绊脚石。对此,安建利表示,为培育更多优秀的科技企业小巨人,高新区将从直接支持项目这只“有形的手”,逐渐转向通过市场引导这只“无形的手”,顺应市场规律,通过引导尝试对财政资金的支持方式进行改革,重点聚焦于贷款贴息、风险投资奖励、股权投资等方式,助力科技企业小巨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