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蓄明星行长陶礼明超发数亿国债变私产 热衷"小钱"

19.11.2014  13:11

    中国邮储银行原行长陶礼明涉贪受审 连存折印刷也要揩油

    近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原行长陶礼明涉嫌受贿、挪用公款一案在河南省鹤壁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检察机关指控,短短5年内,陶礼明与他人合谋多次恶意超发数亿元国债,将其中约3.4亿元国债资金挪用于炒股、投资理财,供个人牟利。其手法之专业、规模之巨大十分罕见。2007年挂牌成立的中国邮储银行,是我国资产规模位居第七的银行。掌舵这样一家大型金融国企的银行家,为何会陷入腐败的“黑洞”?

    手法专业多年未被发现

    记者在位于北京市金融大街3号的邮储银行总部及其官网看到,陶礼明以往的讲话稿、新闻稿、照片等已被撤换删除。一些知情人士在表达惋惜的同时,还坦言原行长堪称“能人”。

    检察机关指控,2000年至2004年的5年间,陶礼明与两名同事、下属合谋,先后8次超发凭证式国债,累计超发国债共计4.2亿多元。超发国债资金中的3.436亿元,被陆续转出为私人牟利。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郑春荣等专家介绍,我国的凭证式国债由商业银行代理财政部发行,各银行发行规模均是定额的。银行如果操作不当引起超发,超出定额的部分通常要自己消化处理,“原则上超发资金需妥善返还给认购者”。

    检察机关调查发现,早在2000年凭证式第一期国债发行过程中,邮储银行无意中超发了1253.64万元。下属向其汇报后,陶礼明决定将超发的国债资金用于对外投资。随后,陶礼明等三人将投资所得的90余万元利益私分。

    偶然尝到“甜头”的陶礼明,从此将超发国债当做了“挣外快”的门道。经陶礼明同意,此后中邮储7次故意操作超发国债。“实质就是把广大投资者认购的超发国债,当成了‘私产’牟利,是明显的违规做法。”上海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债券交易员说,由于案件中的手法十分专业,以致挪用后多年未被查处发觉。

    贵为行长热衷“小钱

    记者调查了解到,为了填补其投资亏损的窟窿,陶礼明或其同伙还挪用其他国有资产,并收取各种“好处费”。一些腐败行为涉及的贷款资金规模甚至达到了上百亿元。

    起诉书列举的犯罪事实显示,在陶礼明等人合伙挪用的超发国债资金中,有多次直接汇入证券营业部用于炒股,或汇入北京华融投资管理公司、东正投资公司、远望创业投资公司等进行委托投资。截至案发,中邮储国债专户中,尚有4271.8万元资金未归还。为填补投资亏损带来的“窟窿”,与邮储银行同属邮政金融系统旗下的中邮证券公司的资金多次被套取。

    检察机关还查明,陶礼明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贿赂款共计人民币1534万元、美元99万元、欧元1万元。这位掌握上万亿金融资产的银行行长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揩油”的机会。仅在2002年4月至2011年9月,浙江温州一家印务公司为承揽中国邮储银行的存折印刷业务,就向陶礼明分10次提供了550万元好处费。

    “能人腐败”问题突出

    多位银行业内人士表示,“明星银行家”陶礼明的落马,警示了国企高管的“能人腐败”现象。近日中央巡视组在反馈中表示,一些地方权力寻租机会较多、空间较大,“能人腐败”问题突出。“一边是骄人业绩,一边是巨额受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指出,应从改革国企高管考评机制入手,提高其违纪违法成本。

    “明星行长”落马

    早年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曾任某国有大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人员的陶礼明,有着国企高管中罕见的学术背景,是金融界公认的“有能力的银行家”。生于1953年8月的陶礼明,曾任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局长。2007年3月,由原邮政储蓄体系改制成立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陶礼明担任第一任行长,直至2012年6月,被披露因涉嫌经济问题被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