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街头流浪者的冬天 喝点酒热乎热乎才能躺下
在每一座城市,总有这样一些人,有的无家可归,有的居无定所,有的将流浪乞讨当做一种生活方式。在严冬来临之际,华商报记者再次走近流浪者,关注他们的生存以及救助部门面临的尴尬与无奈。
2016年11月11日上午8时10分,在西安市五星街一家商店外的走廊下,冰冷的水泥地面上,一位头发胡子花白的老人正裹着薄被熟睡。在他“枕头”一侧,放着一个空酒瓶和一盒半开着的猴王烟;另一侧,几枚烟蒂掺着烟灰凌乱地被丢在小瓷碗里。
老人醒来后,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不愿被打扰,更不愿说出自己为何露宿街头。有路人嘘寒问暖,他除了偶尔睁开眼睛说“不用管我……”便是沉默。有周围住户称,老人66岁了,往年也来过这里,这一次是半个月前来的,“白天出去,晚上才回来睡觉,不知道在弄啥。”
在这座城市,类似这样的流浪者还有很多……
82岁的周双城
花100多元租了间房
挣够房钱就回去
11月10日中午,西安市东大街上,82岁的周双城(化名)坐在一家已经关门的商店门口,睁大眼睛,等待着有好心人往碗里扔钱。他面前的黄色搪瓷碗里,已经被放了两张五角和两张一元的人民币,更多的行人从他面前走过,丝毫不理会他和他面前的碗。
老人戴着有很宽帽檐的黑色帽子,穿着对襟棉衣,脚上的鞋看上去也很暖和。他告诉华商报记者,自己的老家在河南信阳,解放前,他住到了陕西澄城,他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老伴去世后,他便经常坐车往返于西安。
老人不愿说自己是在流浪,也刻意回避乞讨这个字眼,他有些尴尬地解释,一个月前他来到西安后,花了100多元租了西一路的一间房子,“只要挣够了房钱,就回去了。”
来自云南的“瓶哥”
越冷睡得越晚
喝点酒热乎热乎才能躺下
“那袋子是我的。”11月3日下午5时许,刚掏完垃圾箱直起身的石子平说,在他不远处,有个流浪汉,正从他放在路边的黑袋子里掏出一个空瓶。
流浪汉看了他一眼后,悻悻走开了。石子平说,以前装塑料瓶的袋子放得再远也没人动,现在不行了,袋子几乎不能离开视线,因为稍不注意,袋里的瓶子就会少,“别看一个6分钱,毕竟是钱呀!”
跑了一整天,此刻,石子平终于可以坐下来,静静地抽上一支烟了。“说实话,白天冷了可以去商场,晚上商场关门了,就没有暖和地方了。”
来自云南临沧的石子平常被新来的流浪汉喊做“瓶哥”,他说,6年前,他跟老乡到渭南干活,钱没挣到还摔伤了,“在医院住了一阵儿,后来管事的跑了,我没办法,就从医院里出来了。”那次受伤后,他的右手就没有再好好抬起来过。他曾想过回家,可一想到自己已经离婚,家里又没什么人,就在西安多待了几天,结果身份证又丢了,这样一来,想找个正经活儿干,也找不到。没法子,他就开始像其他拾荒者一样,去街头的垃圾箱捡塑料瓶,去展会上收一些宣传页,运气好每天能挣上三四十元,运气不好,也就十来块钱。
作为云南人,尽管觉得西安的米线不好吃,可他兜里有钱时,还是会去吃上一碗云南米线,而每天的一日三餐,基本上没有准时过。他说,西安的春夏秋天还是很好过的,但冬天就难熬了。尽管他有两床棉被,可用了多年,没有硬纸板垫底,还是冷得难以入睡。尤其每年采暖季来临前,他怕被子潮了,会把铺盖放在一个废弃商店的卷闸门转轴上,到晚上睡时才铺开,而且越冷睡得越晚,有时喝点酒热乎热乎才能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