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漏人”追着雨水讨生活 以车为家 靠天吃饭

17.09.2017  06:35
核心提示: 不知从何时起,在西安城东的大街小巷,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的“”是一辆辆挂着“皖S”车牌的五菱面包车,每天走街串巷,过着“游牧”般的生活,他们被称为“补漏一族”。他们从事的“专业补漏”工作,也成为安徽北部亳州、阜阳一带的“劳务品牌”。

不知从何时起,在西安城东的大街小巷,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家”是一辆辆挂着“皖S”车牌的五菱面包车,每天走街串巷,过着“游牧”般的生活,他们被称为“补漏一族”。他们从事的“专业补漏”工作,也成为安徽北部亳州、阜阳一带的“劳务品牌”。 

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起,吃苦耐劳的皖北人就操此职业,以车为家,逐着雨季,游走于南方各城市。但如今,这些曾奔忙于南方多雨城市的“补漏一族”,又把目光投向了西安。因为抱团发展,他们又被称作“安徽补漏帮”。有人喜欢他们率性自由、自食其力的生活,但也有人对他们表示反感。 

以车为家靠天吃饭 

9月15日清晨,三秦都市报记者来到纺渭路与纺一路交叉口处,在路边的非机动车道附近停着七八辆面包车,车牌开头基本都是“皖S”,车身或车上安装的广告牌上均写着“专业防水补漏”。 

一名年轻男子正在一辆面包车内玩着手机游戏,记者上前与其攀谈。男子叫陆涛,34岁,今年是他和妻子在西安的第8个年头。最近两三年时间,他一直把车停在路边,一来是为了招揽生意,二来该路段附近有水还有公厕,比较方便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 

“我和老婆一直从事房屋补漏工作,靠手艺讨生活。”陆涛说,停在路边的这些面包车上的人,全部来自安徽亳州一带,大家把车停在一起,互相有个照应。生意好的时候有近20辆车。这个行业看天吃饭,夏天雨下得大,需要补漏的地方多,生意好些。最近几天没下雨,也就没了生意。老乡们都出去想法子找活了,现在停在这的车不多。 

出于对“房车”的好奇,闲聊中,陆涛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家”。这辆不大的面包车车顶上照例挂着“专业防水补漏”的醒目“招牌”。车内经过了改装,后排的座椅已全部拆掉,换成一张铁制的小床,床上放着枕头被褥和一些衣物,车窗还挂着窗帘。车里锅碗瓢盆一应俱全,还有煤气罐和水桶。需要时,就把这些拿出来,放在空地上做饭。但做饭的时候并不多,白天一般要赶时间干活,即便闲着,在路边做饭影响也不好,只有晚上闲下来时,会偶尔做饭吃。 

陆涛说,像他们这样的“补漏帮”,通常几辆车聚集在一起,过“群居”生活。一般一家一车,丈夫、妻子和孩子。如果孩子小,离不开母亲,就3个人住在一辆车里,孩子稍大一点,就会送回老家由父母来抚养。 

一年收入五六万元勉强糊口 

在陆涛的手臂上,记者看到有许多伤口和疤痕。见记者盯着他的手臂,陆涛有些不好意思。“干我们这行,主要是和粘补的材料打交道,经常会沾到胶水,所以手上会有些伤,也比普通人枯黄些。”陆涛说。 

其实,像陆涛这个行业基本和打工差不多,但他们干这个比较自由,农忙时还能回趟家,再者也方便照看孩子。这两天因为农忙,陆涛的妻子就回家帮忙了。 

“我们挣的是个辛苦钱。补漏可是个高温活,现在天凉了还好,如果是夏天,爬到顶楼,楼顶温度起码40多摄氏度,再加上点着火枪,每操作一次,脸上都会脱一层皮。价格这东西也是说不准的,有些渗水的地方不明显但是里面缝隙很大,有的真的就只是一条小豁口,我们都要去现场看了才知道的。”陆涛说,因为补漏要根据范围大小和用料多少来算钱,几百也有上千也有。不过一个活都要好几个人搭手,这样一来每个人收入也就没多少了。 

补漏生意不稳定,但一辆“房车”承载的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他们春天的时候出门,生意最好的季节是夏季,因为雨水多,需要补漏的房屋也多。秋天一过,生意就会淡下来,有时一个星期都接不到一单活儿。陆涛这样的“补漏族”,少的一年能收入3万多元,生意好的时候,一年能收入五六万。他们之所以选择住在车上,就是为了能省下一笔房租钱,而且很自由,家里万一有什么事,随时都可以走。 

在这些“房车”中,补漏工小秦的“家”是最新的。他向记者介绍,这车是3年前结婚时买的,目前他们家最值钱的就是它了。“全国干这一行的大都是我们亳州老乡,都是传帮带的手艺。上世纪90年代,老家有几个人会这门手艺,在国内到处跑赚到了钱,我们就学着干,渐渐地,学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多。”小秦说,他们的工作就是用熬出的沥青胶,刷在屋顶上,在屋顶上形成一层防水层。这个活技术含量不高,十天半个月就能混出师。如今,村子里有三分之一的人做这个行当,但是很辛苦,光是熬胶就能把人熏得睁不开眼睛。 

周边居民有人理解有人反对 

10年来,陆涛和小秦这样的“补漏族”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都干过,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最远的地方到过海南三亚。如今,全国各大城市涌来的亳州老乡越来越多,生意竞争越发激烈。 

15日傍晚,记者再次来到纺渭路和纺一路交叉口处,陆涛和小秦都没在。在路边的树荫下,有两三家“补漏族”正在做饭。煤气灶做饭炒菜产生的油烟四处飘散。在附近居住的市民马先生见到这幅景象,连连摇头。马先生说,每当看到这些“补漏族”生火做饭,他就特别心疼那些绿化树。 

就此记者也询问了几位路过的市民,他们中有人认为,这些“补漏族”都是靠辛勤劳动吃饭,只要遵规守法,并没什么。也有人认为,这些“补漏族”长期驻扎在路边还是不太妥当,“毕竟他们不能为了一己之便,影响周围公共环境卫生”。 

谈到有市民反映他们可能会影响周围环境,“补漏族”中的几人均否认。一名中年女子说:“我们自己就生活在路边,怎么可能连自己住的地方都不注意卫生?西安这么美丽,我们特别喜欢,平时都会注意搞好环境卫生的。” 

采访临近结束,当摄影记者准备给其中几位“补漏人”拍正面照片时,他们本能地伸出一只手挡住了镜头,“这并不是光荣的事,还是算了吧。”但心存矛盾想法的几位“补漏人”,又希望记者把他面包车上的广告牌和电话拍进去,“帮忙做做宣传,给招点生意嘛”。 

本报记者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