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打造“招才引智”的新天地

28.02.2017  04:38
            身在西部地区高校,就能接触到国外高端人才的理念,聆听来自世界各地顶尖级专家的授课,让更多的人才在这里得到提升,这让立志为国家培养飞行器设计拔尖人才的航空学院教授李玉龙十分兴奋。

2016级结构力学行为科学讲习班合影
            作为“结构力学行为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的负责人,回顾近10年来的基地发展,“艰难之中成就感满满”,李玉龙感慨地说。而该基地的发展,也成为西北工业大学近年来创新引智工作的“缩影”。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李玉龙发言
            西北工业大学的引智工作,在国家和陕西省外专局的指导下,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不断创新,成果丰硕。“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引智基地的建设,是我们打造招才引智新天地的重要途径”,学校国际合作处负责同志深有体会地说,学校卓越的引智工作,已经成为西北工业大学面向世界的“新名片”。             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资源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引进国外智力是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有效形式。高等学校的引智工作,主要是通过聘请外国专家来华工作和派遣人员出国交流学习,引进我们需要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以及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旨在推进中国高等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该项目从2006年起由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实施。自首批开始实施,迄今已经10年。             目前,西北工业大学共有“111计划”引智基地5个。其中,“结构力学行为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依托于西北工业大学固体力学国家重点学科及“动力学与强度”国家专业实验室和“飞行器结构力学与强度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于2007年获批“111计划”,并以免答辩的优异成绩于2011年获得新一轮资助。
以我为主 发挥特色
            据基地负责人、航空学院教授李玉龙介绍说,成立近10年来,基地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更有成效”的方针,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定位。             基地紧紧围绕飞行器设计与研制过程中与固体力学相关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基础与应用力学研究。基地坚持从固体力学领域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学及研究机构中,引进国际一流科技人才,配备一批国内优秀的科研骨干,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建立相应配套支撑条件,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建立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又具有应用价值及前景的创新引智基地。             同时,团队以特色引智基地为载体,全力打造以飞机结构设计为主题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我国航空航天工业主机厂所直接学习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与方法搭建桥梁,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引进来”和“走出去”作为引智工作的两种重要形式,双轮驱动,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佳效益。             基地建设以来,包括国外知名教授和海外骨干在内的到访者共达260余人次,海外骨干人员在华合作总时间超过每年400余天,举办各类讲座280多个单元,开设研究生、本科生课程25门次。同时,基地派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到对方合作研究达70人次,与海外骨干联合指导博士研究生32名,硕士研究生15名,本科生10名。             基地内已经形成了一支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团队,包括“千人计划”入选者4名、“长江学者”5名、“国家杰青”1名、“优青”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名。国际影响力逐年扩大,2名国内骨干成员担任国际杂志主编,1名国内骨干成员担任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材料力学工作委员会委员。——这样的团队堪称精干又强大。             基地研究团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项目、重点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基金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共计38项,973/863、民机预研、国防基础预研、空装预研、型号研制等多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及工程研究项目,总经费超过2亿元人民币。基地成员获得国家级奖励4项,省部级奖励12项。             其中,基地海外骨干,来自日本的菊池正纪(Masanori Kikuchi)教授和来自法国的穆尼(Zied Moumni)教授,分别于2010年和2015年获得中国政府国家“友谊奖”。             同时,为将引智合作落到实处,基地海内外成员共联合成立实体研究机构7个,从而将人才、项目和学术紧密结合起来,尽量避免合作仅仅停留在“开会考察、报告讨论”等较低层面,使合作更加深入务实。             经过近10年的建设,基地已成为力学领域国际知名科研和交流平台,特别是在冲击动力学和结构优化领域,具备了较大的国际影响力。
优势互补 筑牢基础

            “近年来,我们逐渐形成了‘引进一个人才,搭建一个平台,合作一个项目,带动一个学科’的成功引智模式。”李玉龙介绍说。             基地通过引进已取得公认成果的大师级人物,组建了若干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团队,结合国家的重大需求,以与重大工程项目相关的基础研究为牵引,凝聚学科团队突破几个重点方向,取得一批重点成果,逐步凸显了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强强联合,往往会产生“1+1>2”的效应。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和项目,形成优势互补。这也是基地引智工作的目标。             而在具体的工作当中,基地特别重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人才引进与智力引进并重,国际合作与自主创新并重的道路。一方面致力于学科发展,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致力于解决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李玉龙表示,引智工作要落在实处,不能仅仅停留在一场两场报告的层面上,而是需要建立长期的、实质的合作关系。这就需要我们既要有选择又要留得住。有选择就是要选择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并且适合基地学科属性的专家学者,留得住是指对于这些专家学者基地和学校要尽力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让他们能够在基地工作得安心、愉快。例如基地的赵涵教授、刘轶军教授、菊池正纪教授、穆尼教授等等,能够长期在基地工作,除了在科研方向上的契合,还需要基地、学校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真正融入基地,成为“自己人”。             已经成为“自己人”的“老外”,给李玉龙留下深刻印象的,就包括来自日本东京理科大学理工学部机械工程学科教授菊池正纪。他长期从事固体力学领域的研究,是断裂力学和计算力学专家,在国际断裂力学界享有很高学术地位。作为西北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基地海外成员,他结缘工大30多年,为西北工业大学固体力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1984年至今,菊池教授先后20多次访问西北工业大学,在学科建设、学术交流、人才培养、项目研究方面与该校进行了长期卓有成效的合作,对西北工业大学固体力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我国断裂力学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0多年来,菊池教授真是“蛮拼的”,不仅收获了西工大师生的友谊,也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重和认可。西北工业大学校长汪劲松曾致信菊池教授——             “为了科学的进步,为了青年学者的成长,为了东京理科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的共同发展,您带着一颗善良而纯真的心穿梭在中日两国,推动并见证着两校友谊的发展。从1984年迄今,从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到桃李满天下的学术大师,您给我们留下了深深地感动和无数美好的回忆”。             “‘引进来’就是效益。通过引智,我们在创新路上少走了不少弯路,还能站在国外一流同行肩膀上,成就我们的事业。”李玉龙用最朴实的话道出自己的心声。
培育青年 奠基未来

            一个单位,如何才能进一步发展,根本问题还是人才问题,因此,引智基地既要抓好国内人才的培养,又要在引进外国智力的问题上下工夫。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更是世界的未来……”             基地特别重视将青年人才送到国际知名的科研机构进行交流深造,使他们具有扎实的学术基础和国际化的视野;同时将青年人才推向教学科研一线,敢于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在实践中快速成长。基地引进国外高端人才,通过联合课题研究发表高水平论文,培养研究生和国内青年教师;通过讲授本科生和研究生国际课程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基地内近年来成长起来了一批卓有建树的青年学者。航空学院教授索涛、机电学院教授朱继宏等,他们都具有在海外著名科研机构学习科研的经历,回国后担任多个重要科研课题的负责人,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索涛2014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支持,同年获得首批青年长江学者称号;朱继宏以第二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创新的源泉是思想的碰撞。基地的青年学者和学生长期学习、科研在国内外知名研究者身边,同他们一同探讨问题、一同寻找答案。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接触多种思想的机会,因而有更大的机会产生出创新性的思想和成果。同时,基地的学生和青年学者有更多机会到国外著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学习深造,这也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在联合攻关的过程中将人才、项目和学术紧密结合起来,使合作更加深入务实。             “有人才的地方,就有希望。”尽管过去学校在引进国外智力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当前仍人才紧缺,尤其是缺乏高端人才。             “吸引人才到西工大,仅靠吆喝显然不够,我们不仅要拿出足够的诚意,更要提供优良的创新创新环境,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这已经成为李玉龙和基地研究团队的“共识”和“行动”。 (责任编辑:薛晓强      审核:刁巧燕)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
仰韶考古首次发现笄形骨器 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
  中新社西安11月1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1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