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西北联大:深藏陕南的中国高等教育火种

19.08.2015  10:08

  城固县档案馆馆长苟保平讲述西北工学院发展。杜旭涛 摄

  1938年的春天,北平已经被日军占领,位于北平的众多高校集体内迁到陕西,在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不久,西安临大又搬迁到陕南汉中成立西北联合大学,简称西北联大。

  近日,人民网陕西频道记者在陕西汉中城固县寻访了当年西北联大的办学旧址,了解抗战中的中国高等教育火种在陕南的故事。

  从西安临大到西北联大

  据史料记载,刚刚在西安组建的西安临大因为日军逼近潼关而面临再度搬迁。千余名师生在当时的校务委员、原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的带领下,从西安到宝鸡沿着陇海铁路坐火车而至,从宝鸡到汉中的500多里路程徒步前进。

  为了保障师生安全,西安临大常委会将师生按照军事化管理整编,设置三个中队,若干个区队。按照行军顺序,逐日连续出发一个中队。从宝鸡到汉中,中途设置10个站点,每个站点安排有寄养准备。

  此时,距离北京一千公里外的川陕公路上迎来了一群说话带着京腔的师生,这些师生刚刚躲避北平的日军,又要摆脱已经到达山陕边界风陵渡的日本军队,他们成群结队翻越秦岭去汉中求学,即使这样,惊恐的眼神中还能看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约两千多名师生过渭河、越秦岭、渡柴关、涉凤岭,经过半个月左右的行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汉中。

  当时的汉中聚集了大量的军队,师生们只能在附近的几个县城寻找容身之地。经过校务委员会的商议,决定将全校师生安置在三县六地,分别是:校本部、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法商学院、工学院都安置在城固,医学院安置在南郑县,农学院安置在勉县。

  1938年4月3日,国民政府行政院第350次会议通过《平津沪地区专科以上学校整理方案》,令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及国立北洋工学院,原联合组成西安临时大学,现为发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边省文化起见,拟令该院校逐渐向西北陕甘一代移步,并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1938年5月2日,城固县考院的大影壁上,白底黑字大写着“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八个大字。并在考院门口悬挂着“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学院”及“国立北洋大学”的校牌。当天,西北联合大学在城固本部举行开学典礼。这时候的西北联大共有6个学院23个系,分布在汉中的三县六地、其中有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法商学院、农学院、医学院等学院。此时的西北联大和西南联大一样,不设校长,由校务委员会、常委商决校务。

  同时,校务委员会也以西北联大的实际,决定以“公诚勤朴”为本校校训,根据当时的西北联大国文系主任黎锦熙的解释,“”是天下为公、“”是不诚无物、“”是勤奋敬业、“”是质朴务实。不久,由黎锦熙撰写的歌词也唱响在西北联大的校园中:

  …… ……

  汉江千里源蟠冢,天山万仞自卑隆。

  文理导愚蒙;

  法商倡忠勇;

  实业拯民穷;

  健体明医弱者雄。

  勤朴公诚校训崇。

  华夏声威,神州文物,原从西北,化被南东。

  仔细揣摩西北联大校歌就能看出,歌词表达了三校在汉中合校,并且将各个院系的特色表达出来,以“公诚勤朴”校训为特色,传承中华文明,发扬民族精神。

  历史选择了城固

  为什么西北联大要选址在城固县呢?据城固县博物馆馆长苟保平介绍,“当时的西北联大来到陕南后,由于汉中地区地处中国大后方,到处都是军队,人员密集,几千名师生需要一个有大量房屋和开阔地带以备教学只需,最后在当时汉中行政专员张伯常的联系下,徐诵明和李书田等人终于在城固古路坝找到了一些拥有大量空闲房屋的教堂以供使用。”提起当时的古路坝,苟保平接着说,当时的古路坝是一座教堂群,分布着大大小小数十座教堂和修道院,拥有房间达五百多间,是西北联大师生教学、生活的最理想场所。

  城固县城钟楼附近的几条老街上还有不少木板泥墙的老房子,依稀还有当年气韵,“上察院巷”、“下察院巷”以及“中山街”等具有多个时代特色的街道名称。

  城固的一些老人还记得,西北联大刚迁来时,曾在考院立过几道石碑,“记叙联大南迁的过程”,但如今没人知道这些碑的去向,“估计是埋到地下了吧……

  苟保平告诉记者,他的祖父曾经是给西北联大师生在校内做杂工的工人,给自己的父亲曾经讲在西北联大的所见所闻,自己从小就耳融目染知识的重要性。

  在城固寻找西北联大

  城固县城不大,开车绕几个圈就能转完,反而就是在这不大的县城内,遍布了西北联大的遗址。

  从县城出发,沿着县道向西行驶,过汉江大桥、穿越董家营镇街道、沿山路盘旋几圈,就来到了古路坝。古路是以前从关中子午道穿越汉中城固到四川去的一条道路,因为年代久远,就叫做“古路”。秦巴山地人把地势平坦的小山沟称之为“坝子”,所以,这一代被当地人称之为“古路坝”。

  相传,古路坝天主教堂建设于1888年,是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建筑群,拥有房间505间,是一个理想的教学场所。

  现在,古路坝仅存一所完整的教堂和一所修道院的遗址。教堂保存完好,四四方方,类似于四合院。修道院完全仅剩残垣断壁,里面长满了杂草和树木。

  虽然地处穷山恶水、环境艰苦、地势偏远,但是西北联大的师生们还是没有忘记抗日的决心。1938年2月的一场开学典礼上,校常委徐诵明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在抗战期间,高等大学如何救国?我们不一定去抗战前线才是救国,我们在后方搞科学研究,增强抗战力量,也一样是救国。”据资料记载,西北联大当时有一些教授和学生从军的记录。

  在县城北边的城固一中,记者看到这里有保存完好的西北联大法商学院旧址。这是一栋砖木结构的回字形、四合院式的二层小楼,总面积2000平方米,黄墙灰瓦,圆拱式的窗户,二楼阳台暗红色的木栏,一派古朴。

  当年,这栋小楼是西北联大法商学院所在,二楼是教室,回廊相通,一楼多为教师办公室,还有几间用来做小图书馆。苟保平说,于右任、陈立夫曾在这里做过演讲,只是年久失修,楼上已经封闭,一楼有些房间还能使用。当地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拍摄的是当年的西北联大学生在四合院内读书的场景,通过寻找场景,还真找到了当年那位拍摄者所站的位置,仔细一对比,竟然和现在的角度分毫不差,可见该建筑保存的有多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