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发现西北联大 陕西高校内的联大教授

19.08.2015  11:35
            人民网 2015年 8月18日(作者 张龙 杜旭涛)题:发现西北联大 陕西高校内的联大教授

西北大学校训:公诚勤朴。2002年1月25日,西北大学百年校庆筹备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确定:沿用1938年10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第45次会议提出的公诚勤朴校训为西北大学校训。杜旭涛  摄

西北联大纪念碑碑文详细记录了西北联合大学发展历程。杜旭涛  摄


1997年10月,西北联大成立60周年之际,在西北大学建立西北联大纪念碑。杜旭涛  摄

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为了纪念当年的西北联合大学,校园里的多条道路以原来的校名或地名为路名,图为北平路。张龙  摄

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为了纪念当年的西北联合大学,校园里的多条道路以原来的校名或地名为路名,图为联大路。杜旭涛  摄

1939年8月,西北联大再次改组,医学院独立设置,称国立西北医学院,。西北医学院汇入陕甘医学教育,奠定了西北医学高等教育和西北医学科学的基础。后发展为如今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杜旭涛  摄

侯宗濂雕塑。杜旭涛  摄

立于长安大学研究生院图书馆前的张伯声雕塑。杜旭涛  摄
              在西安西南城角对面的西北大学内,有一座纪念碑悄无声息地藏在校园的角落,纪念碑碑面上刻着“西北联大纪念碑”,石碑后面的碑文中记录着“……芦沟枪响、抗日军兴,北平三所院校在抗日的战火中西迁,于一九三七年十月十八日在西安成立西安临时大学,翌年三月,南迁城固,更名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七十年过去了,西北联大也由原来的一所高校分立成五所高校,分别是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医学院(2000年4月,该校与西安交通大学合并,更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西北师范大学。他们共同的名字中都有“西北”两个字,时至今日,大西北的土地上仍然流传着西北联大教授们的故事。
张伯声 情系地质七十载

            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内,有一尊用岩石堆积起搭建的浮雕格外引人注目,浮雕上雕刻的老人名叫张伯声,1937年至1980年在西北联大和西北大学工作,后来在西安地质学院(1996年更名为西安工程学院,2000年合并组建长安大学)担任院长。             张伯声192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同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留学,回国后在焦作工学院、北洋工学院任教。1937年跟随北洋大学内迁陕西西安、汉中城固,先后任教于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和西北大学。抗战结束后,并没有回到天津,而是继续留守大西北,执教于西北大学。张伯声教授是中国五大地质学说之一“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的创建人。             据张伯声教授的学生说,张伯声在城固时候,每年都带学生们去大巴山区、秦岭山地野外实习,在这个过程中,张伯声确定了汉南花岗岩的确切年代。这一重要发现对中国区域构造的基本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张伯声在西北大学成立石油地质专修班,主动承担石油部门培养地质人才的重任,并且在缺少教师和教材的情况下,自己编写教材,亲自去给学生上课。短短的几年时间,西北大学地质系为石油战线输送了几百名专业人才,这一批学生迅速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地质人才。             在城固西北工学院旧址的古路坝修道院旁边,有一所小学叫古路坝小学,张伯声将自己晚年积攒的一万多元钱捐献给了古路坝小学做奖学金,可见张伯声如此珍惜自己在古路坝时光,以及对城固的一片拳拳之心。
侯宗濂 神经生理学的泰斗

            西安交通大学有一个书院叫做“宗濂书院”,该书院中的名字就来源于著名医学家侯宗濂,同时,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内有一尊雕塑,也正是侯宗濂教授。             侯宗濂教授先后留学日本、奥地利、德国等国家,1931年在北平大学医学院工作,1944年任西北医学院院长。侯宗濂教授对生理学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             1944年,国民政府委派侯宗濂从福建前往陕西汉中的西北医学院担任院长。当时的西北医学院在汉中南郑县的中学巷内复课,上课环境恶劣,缺少医疗器械,条件极为艰苦,而且还频遭日军飞机轰炸。西北医学院的教授们只能面对生活困难和教学条件恶劣的环境下艰苦工作。有教授在日记中记载:由于校舍紧张,教授们是住在简陋的校舍或者是当地农民家里,由于路途较远,许多教授都要步行一二十里路程去上课,师生每天只吃两顿饭,而且很难吃到肉。生活条件的艰苦对于侯宗濂等教授们不算什么,最让他们惆怅的是医疗实验器材的缺乏。作为医科学生,实验室大学必修的课程,而且是极为重要的项目,但是医学设施的不足和专业医学教师队伍的缺乏,却让这所敌后医学院寸步难行。据当时的一些学生回忆:“学生上课缺少笔、纸张、教材,常常是几个人或者是十几个人共用一本教材,晚上靠煤油灯或者土蜡烛照亮。”             陕南作为大后方,交通实为不便,校常委李蒸曾经说过,他在重庆参加全国高级师范教育会议时,购买了五家显微镜,价格极为昂贵,从香港购买的图书仪器,最多运到昆明,还不保险,需要费很久时间才能到重庆,再从重庆运回学校,还需要若干时间,这种困难情形,很影响学校的一切发展。侯宗濂面对这些困难,仍然给学生坚持上课,并建立诊所,让学生临床实习。             在汉中的这几年,侯宗濂对神经生理学研究方面颇有成就。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担任西北医学院院长,继续为医学人才培养、医疗科学研究、医院社会服务做贡献。
赵洪璋 杂交小麦造福半个中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老校区的图书馆前,有一尊全身像,雕像的主人公手捧图书,旁边是几株小麦的苗种。这位雕像是业内有“南袁北赵”之称的原西北联大农学院学生、西北农学院教授赵洪璋。             赵洪璋1940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原西北联大农学院),1942年工作于西北农学院。             据悉,民国期间,陕西大旱,于右任认为关中地区需要办一所农业学校,校名叫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址就是如今的西北农科科技大学三号教学楼。1937年,北平大学农学院和西北农林专业学校合并,成立西北联大农学院,此时,赵洪璋就在这里学习农业知识。虽然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和后来的西北联大农学院成立后,为西北地区培养了大批农业技术人才,但是一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关中地区小麦亩产仍然普遍较低,赵洪璋通过将国外品种与国内土壤环境进行杂交后,获得成功,是我国第一批矮秆品种中栽培面积最大的矮秆品种。             在常年的小麦育种工作中,赵洪璋认为制定育种目标是运筹于帷幄之中,育成品种是决胜在十年之后。而十年中间生产条件必须要发生变化,育种工作只有在相对稳定的试验地条件下进行,才能保证育成品种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环境条件。水肥是控制和稳定试验地地力的基本条件,也是适应生产发展的关键措施。这成为后来小麦育种工作者的重要指导方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史专家杨笃这样评价赵洪璋,“搞水利不过是造福一方,修桥不过是造福一县,而赵洪璋造福半个中国,他研究的小麦品种将小麦亩产从四百斤提高到八百斤。赵老去世时,各地农民纷纷前来送行,西安殡仪馆人头攒动,许多花圈的落款都是某某农民,这或许才是对赵洪璋一生为杂交小麦而努力的最大认可。”
师昌绪 金属和材料科学的领军人

            城固的古路坝一座纪念碑,碑身上刻着“国立西北工学院旧址”,书写者正是西北工学院教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             师昌绪1941年国立西北工学院七星寺分校读书。当时的七星寺因为独特的景观而被人称为“七星灯火”。4月23日,电影《古路坝灯火》在西北工业大学首映时,曾在城固就读过的西北工业大学傅恒志院士告诉师生,师昌绪曾说过七星夜火的故事。当时的西北工学院,一年级在七星寺,这是离古路坝不远的一个地方。学生把七星寺学习叫鬼门关,当时学校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每年都有近12的学生留级或补考。师昌绪说,他和高景德住在一个宿舍,高景德何许人也?他是西北工学院1945年电机系的毕业生,也是后来的两院院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清华大学的校长。师昌绪是开夜车的,吃了晚饭就去教室看书学习,一直到夜里两三点钟回宿舍。而高景德习惯于开早车,凌晨两点就起床去教室学习。所以师昌绪回到宿舍时,高景德已经出去学习了。学生基本分两拨,一拨是学到夜里两三点钟,另一拨是半夜两三点学到早上。所以他们两个人,几个星期、几个月见不着一面。师先生说,当时各个班都是这个样子。那时没有电灯,都是蜡烛和煤油灯,由于开夜车和开早车的人都衔接起来了,所以教室里的灯一直亮着,夜里从远处看,点点滴滴的灯光长夜不息,所以叫“坝上长夜、七星灯火”,在那穷乡僻壤,成为当地一景。             1948年,师昌绪前往美国密苏里矿业学院留学,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早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期间,师昌绪就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其研究基础上发展出来的300M高强度钢,成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上最常用的飞机起落架用钢。             1955年,师昌绪从美国回到中国,他从中国既缺镍又无铬,还受到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发展铁基高温合金的战略方针,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并领导了我国第一代空心涡轮叶片的成功研制,使我国航空发动机性能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使用这种叶片的国家。             1982年,师昌绪和张光斗、吴仲华、罗沛霖四人联名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实现四化必须发展工程科学技术》的文章,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工程科学技术的必要性和方法,奏响了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序曲。1992年,他向党中央详细阐明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必要性和急迫性。1994年,经中央批准,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             2000年,为了研制出合格稳定的轻质量、高强度碳纤维,也是在师昌绪的倡议下,科技部在863计划中专门增设了1亿元的碳纤维专项研究资金,进而推动我国碳纤维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逐步满足了我国航空航天的重要需求。 (信息采集:刁巧燕)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
仰韶考古首次发现笄形骨器 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
  中新社西安11月1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1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