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三兆灯笼村生意红火 传统手艺人越来越少
在西安,提起花灯,很多人都会想到素有“灯笼村”之称的三兆村。灯笼作为传统工艺品被代代相传。过去,村里几乎家家户户做灯笼。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不少村民转型做起了大型花灯。制作传统灯笼的已经不多,56岁的陈西安便是其中一位。
工人们忙着赶制花灯
昨日,记者驱车前往三兆村,刚到村口就看到,路边有不少村民摆放了各式各样的红灯笼,吆喝着出售。在村里不少巷子里,挂着不少出售灯笼的广告,村民家门口挂着的大型红灯笼很是抢眼。
一位村民告诉记者,目前,村里多是家庭作坊式经营,靠自家的院落和门前的狭窄空地开办宫灯厂。别看门面小,但生意很好。在这位村民的带领下,记者走访了两家较有名气的灯笼厂,不巧的是,制作灯笼的手艺人不在家,五六位工人忙着赶制各式各样“鸡”造型的大型花灯,几乎没有时间跟记者搭话。“前一天,周至那边的客人刚拉走一批灯,门口这些正在制作的灯也都急着要呢,忙得很。”一位工人说。
“原来这里几乎家家户户制作灯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三兆村周边的村庄都已改造,渐渐地很多村民都放弃制作灯笼。另外,还有一些村民转型制作大型花灯,制作传统灯笼的人寥寥无几。”带路的村民说。经打听,记者得知手艺人陈西安做灯笼已几十年,现在还在坚持制作传统灯笼。
不少人转做大型花灯
中午11时许,记者走进村民陈西安的家。三层楼房,只有一楼靠北边的房子住人,其余地方被当作仓库、制作间等。陈师傅的儿子告诉记者,厂房内的灯笼已经销售一空。现在仍有不少客户打电话购买灯笼。前几天接了个单子,现在父亲正在楼顶抓紧时间制作。
陈师傅在三楼的阳台上忙着焊接钢筋。由于工人们都回家过年了,没人手,一天下来制作不了几只灯笼。“制灯笼过程十分复杂,有十几道工序。我一天忙得都抽不开身。”陈师傅一边焊接钢筋一边与记者聊天。陈师傅也记不清楚自己到底做了多少年的灯笼,他说,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制作传统灯笼。小时候,大家都制作传统纸质灯笼,以竹片做灯架,不能折叠,体积大很占空间。
“在十五六年前,我开始制作这种钢架折叠灯笼,现在西安大街上用的都是这样的灯笼。它易保存,节日期间能重复使用。”陈师傅说,近年来,为顺应市场需求,三兆村的灯笼改用钢丝、铁丝拧制,超大灯笼以钢筋做骨架,灯笼的面料也改用绸子或者金丝绒,灯笼可以开合折叠,运输存放等都较为方便。
“现在村里制作传统灯笼的人越来越少,就只剩下几家了。”陈师傅说,传统灯笼主要靠走量,利润低,所以不少人都开始做大型花灯,寻找新出路。
传统灯笼制作工艺或面临失传
说话间,陈师傅又接了几个电话,电话里,对方想要订购灯笼。因为没货,也赶不出那么多的量,他只好推掉了上门的生意。
陈师傅说,目前,他们所制作的灯笼远销各地,但主要集中在西安周边城市,延安、榆林的客户也比较多。由于技术过硬,质量好,西安很多景区所用的灯笼都来自他家。“城墙、钟鼓楼、大唐芙蓉园、潼关古镇挂的都是我们制作的灯笼。”陈师傅说,每年6月份开始,他们就着手制作灯笼,一直忙到春节前夕。今年一年,他家就销售了2万多只灯笼。
“制灯过程复杂又极其枯燥,忙的时候一天从早到晚在家待着,需要有很大的耐力,年轻人不适合这样的生活。”陈师傅说,他的儿子对制灯笼不怎么感兴趣,孩子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现在,他年纪大了,已经做了几十年的灯笼,可能再做几年也做不动了,而自己所学的传统灯笼的制作工艺也可能面临失传。
编辑:张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