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中科院研究调查雾霾数据 大多从哪里发出?
空气良好时的西安曲江南湖
设在西安的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有几块招牌很吸引人:中国科学院气溶胶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美国TSI公司-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颗粒技术研究室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学气溶胶与环境联合实验室、陕西省环境保护大气细粒子重点实验室。这里是诸多科研人员攻克雾霾的重要战场,也是有关雾霾的科研权威数据发布地。
国家最新公布的数字显示,西安的大气质量,截至2月底,依然处在全国后10个城市的排位中。
因此,在治霾成为我省环境保护的“头号工程”后,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振文更忙了:在积极筹办成立陕西省大气环境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同时,他已经开始着手为咨询委员会成立后举办的研讨会,做着各个方面的准备。
“咨询委员会成立后,我们将以问题为导向,尽快召开一次有关雾霾治理的专家研讨会,并围绕雾霾成因和危害等设置相关研究课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对策,发出‘陕西声音’,贡献‘陕西力量’。”张振文说。
治理雾霾,只有把形成机理和危害性搞透,才能有的放矢。
在陕院士建议引发总理承诺
3月9日,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参加陕西代表团审议时,关于雾霾形成机理研究的指示,让周卫健院士成为了当仁不让的“网红”。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周卫健发言时提出,建议国家集中多学科科学家,攻克我国雾霾成因和影响难题。
对于周卫健院士的建议,李克强回应说:“如果有科研团队能够把雾霾的形成机理和危害性真正研究透,提出更有效的应对良策,我们愿意拿出总理预备费给予重奖!”
经媒体报道后,周卫健院士与李克强总理的此番对话,红遍网络。
在给李克强总理汇报之前,周卫健研究团队还专门就此问题,专程向李克强总理写了信。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在大气细颗粒物(PM2.5)研究方面,中科院起步也是比较早的。越是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是感觉到,要破解雾霾的‘秘密’,单靠某一个学科的力量是行不通的。必须集中多学科的专家,协同攻关。”周卫健院士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同事、同为中科院院士的安芷生这样说,“今年3月初,在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我们专门向总理写信,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没想到,总理在参加陕西代表团审议时,还带上了这封信,令我们非常感动。在攻克雾霾形成机理和危害的科研道路上,我们更加充满信心了。”
谈到雾霾成因方面的研究,张振文认为,尽管包括西安在内,目前很多城市对细颗粒物的来源构成进行了源解析,但离真正把雾霾来源、形成机理和危害性搞清楚,还有较大的距离。尤其是雾霾中二次污染物的研究方面,目前学术界更是众说纷纭。
“由于研究方法不一样,报出的结果存在差异,也不能说谁对谁错。再加之一些尚处于学术阶段的研究,很多还没有经过科学证实,却经过媒体放大和过度解读,造成了社会的误解,甚至是曲解,更加重了人们思维上的混乱。”张振文说,“尽快在国家层面上,整合各方面的科研力量,并建立起明确的研究分工,就显得很必要了。这样做,不仅可以花小钱,办更大的事情,而且也有利于达成一致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指导雾霾治理。”
哪些科学家在研究雾霾成因
走进位于西安市雁翔路的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办公大楼,很多人会被8层电梯口的几块招牌吸引住:“中国科学院气溶胶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美国TSI公司-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颗粒技术研究室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学气溶胶与环境联合实验室”“陕西省环境保护大气细粒子重点实验室”等。
这些招牌背后,是诸多科研人员攻克雾霾的重要战场。来自西安,甚至是全国各地不同观测地点的大气研究样本,被送到这里进行分析研究。一项项有关雾霾的科研数据,不间断地从这里产生,并向外发布。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在雾霾基础研究方面,从全国甚至是国际范围内来看,都走在了前列。“这是地环所长期科研积累的结果。”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黄宇说,“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前身是1985年建立的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可以说,自其建立第一天起,就在从事着气候与黄土方面的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具体的科研中,地环所从最初关注自然源对大气颗粒物的影响,不断拓展到人为源对大气颗粒物的影响方面。具体来说,就是从关注沙尘暴,到关注PM10,再到关注PM2.5,均走在了基础研究的前沿。尤其是在PM2.5研究方面,在目前很多城市进行的源解析研究中,几乎都能看到地环所的身影。
不仅是地环所,随着国家和公众对PM2.5关注度越来越高,雾霾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科学界的热点研究领域。这种变化的时间节点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前后。在此之前,对颗粒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科院和设有相关专业的少数高校。之后,参与进来的研究者越来越多。现在,不仅有相关专业背景的研究者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很多学科的研究者,也纷纷从各自的领域,开展了与雾霾相关的研究。
谈现在“热闹”的雾霾研究现象,黄宇研究员分析认为,虽然有质疑的声音,但相关交叉学科研究者参与进来,对搞清雾霾的形成机理是有必要的。由于颗粒物构成中,直接排放的污染物比较容易监测,但这些污染物在大气的二次污染却难以搞清楚。往往这些成因复杂的二次污染,却会对人产生更大的危害。
编辑:凡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