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让你的青春梦想在这里放飞
2016年5月6日《陕西日报》第四版
“饮水思源,不忘初心,母校欢迎校友回家。”在西安交通大学喜迎建校120周年暨迁校60周年之际,一个名叫“西交大圣”的迎宾机器人以“声情并茂”的欢迎,“火爆”交大师生校友的朋友圈。这个机器人是西安交大机械学院张朝辉博士等五位同学以校庆吉祥物欣欣为原型,融入悠悠母校情节和大学生创新科技元素,为学校双甲子校庆送上的一份科技献礼。在交大校园里,这样的“小发明”还有很多,3D实时扫描仪、脑电控制轮椅、飞思卡尔智能车……无论你有什么奇思妙想,但只要你想,就有平台支持你一遍遍去尝试。
聚焦创新创业 培育学生“科技范”
红脸的关公木偶竟然能表演秦腔?这不是天方夜谭,这是西安交大慧鱼创意组合模型队(以下简称慧鱼)创作的“秦腔木偶”。该作品在2012年斩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慧鱼是2009年成立的学生学术科技类社团,成员平均年龄仅20岁左右。在西安交大工程坊A区,有一个专门属于慧鱼的创意活动室,各种种类繁复的机械零件应有尽有,这里是他们实现梦想的“梦工厂”。
“工程坊为团队提供了研究资金和物资上最大的支持。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课本中的知识原理进行理论验证,脑海中的创意、想法,也都可以通过制作、操作化为现实。”慧鱼的队长余柏勋说。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我国第一台交流发电机和电动机、第一台三相高压真空开关、第一台频谱分析仪……瞄准社会前沿、注重科技创新是交大一直以来的传统。在西安交大,像慧鱼这样的学生科技社团有28个,学校每年参与创新项目的学生逾万人次。
工程坊只是西安交大培育学生“科技范”的其中一个平台。CDIO创新实践和课程设计、“信息新蕾”计划……从书院到学院,从社团到课题组,西安交大的学生科技舞台覆盖到了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一系列学以致用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了创新思维,提升了实践能力。
交大学子没有将想法停留在“演练”阶段,而是瞄准前沿、勇于尝试,在“实战”中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近日刚刚落幕的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比赛上,西安交大5支参赛队伍同时获得一等奖,获奖数量居参赛高校首位。
在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西安交大以创业教育为基础,以创业服务为支撑,以创业实践为载体,搭建了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助力实现学生的创业梦,并通过“七楼创客汇”实践孵化平台、“创业者协会”朋辈辅导平台、“创业导师、项目库”资源共享平台、“创业创新网络”信息化平台,为学生创业创造了顺畅的孵化通道。
西安交大电信学院信息专业大三的冯辰宇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他的“陕西西咸新区海东青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于2015年成立,主打线上教育,目前发展势头良好,实体补习学校正在建设中。“这离不开学校的帮助和支持”,冯辰宇告诉记者,他们的办公场地就在学校就业中心的“七楼创客汇”,在学校提供的平台上,他们不仅能交流信息,还能接触到很多投资人,这都为个人的成长和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很大助力。“近期学校会有一个创业资金申请项目,我们的公司肯定没问题。”提到这个,冯辰宇满是欢喜。
“七楼创客汇”作为陕西省、西安市首批认证的众创空间,已孵化创业项目31个,项目累计融资近3000万元,并于今年年初入选科技部第二批国家级众创空间。而自2012年以来,西安交大支持青年学生实施国家级创业训练项目195项,注册企业30余家,业务内容涉及互联网、3D打印、生物医药等各个方面。
承担社会责任 历练“无悔的”青春
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获得者兰艾青如今已是能动学院的一名研究生了,他依然记得2009年作为大一新生的他第一次到咸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时的情景。孩子们虽然都是聋哑人,但他们明亮的双眼、纯真的笑容,闪烁的是对知识的渴望,洋溢的是对青春的向往。
从此以后,兰艾青便与这群聋哑学生结下了长达近七年的缘分,无论学习多忙,他每年都会定期去看望这些孩子。“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每一个青年志愿者都像一朵苔花,虽不起眼,但若能满地绽放,必会让整个社会开出牡丹般的雍容华贵。这就是志愿的力量。”兰艾青说。
在交大校园里,像兰艾青一样的青年学子还有很多,他们在志愿服务中感悟奉献的快乐,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舞了身边的同学。习近平主席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西安交大在校园文化不断传承创新中,以一个灵魂触动另一个灵魂,在学生思想理念中注入崇高美德。
在不断坚持不懈、开拓创新的志愿服务实践中,西安交通大学建立并完善了国家、省、校三级志愿服务体系,并以“青年志愿者总队”为引领,以2个“志愿者实践基地”为平台,以27个公益类社团为活力,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学生志愿服务大平台,让学生的志愿行动更加广泛而有力。同时,西安交大八大书院均建有志愿者分队和特色志愿社团,志愿服务网络覆盖全校各级团学组织,交大校园里的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志愿精神薪火相传。
志愿活动让交大学子懂得了“大爱无疆”,社会实践则让交大学子认识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2015年,由西安交大张武超等8位同学完成的“西北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经验的有益探索”调研获得全国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管理类一等奖。本项目选取了具有典型特征的泾阳、蒲城、凤翔三个县市进行深度研究,对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土地流转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提起刚开始调研时他们被当地农户当作“推销组织”拒绝时的情景,张武超依然有些忍俊不禁。但在实地调研中,他们接触到了陕西农村的基本情况,也在磕磕绊绊中不断成长。“作为青年学子,要有责任,敢担当。”张武超说。
自1982年首支社会实践团队出征以来,西安交大始终将人才培养与西部建设紧密结合,动员广大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情民情,承担社会责任。2015年暑期,就有3400余名交大学子走出知识的“象牙塔”,深入了解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互联网+”、农村土地流转、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等问题,扎扎实实上了一堂“社情民情”的社会课。
创新文化品牌 传递青春“正能量”
“浩浩中华,名校星熠。西安交大,卓尔鹤立。风云两甲子,筚路蓝缕;弦歌三世纪,道远情弥……”西安交大电气学院研究生白森戈在“情浓两甲子,诗歌颂中华”诗歌朗诵会上,以青春的豪迈和热情诵读了这蕴含悠悠母校情节的《西安交大百廿年赋》,引起交大学子的强烈共鸣。在双甲子校庆期间,《追忆西迁年华-向西而歌》原创话剧、“思源回响”原创音乐会……一场场由交大师生精心打造的文化盛宴联袂上演。交大学子一点儿没有理科生所谓的严肃刻板,而是多才多艺,尽显青春的朝气与活泼。
西安交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十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奉献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鼓励原创文化,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搭建“蓝色梦想”艺术平台,举办“纵论四海”等高端报告会,完善培训、学习和交流体系等措施,不断增强学生的原创意识和能力;通过“5+2”培养计划,即“设计一个团徽、创作一份原创作品、打造一项品牌活动、创设一套专项管理制度、组织一次内部交流”5项短期任务,“邀请一位社会名家来校讲座、做一项专项研究”2项长远任务,培育了一批具有交大特色的品牌学生社团,打造了以原创音乐、DV剧、原创文学大赛为代表的校园创新文化活动品牌。
把青春与创新结合,将思考与实践连接,是交大学子进行校园文化活动的准则。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一大批校园原创文化品牌应运而生,彰显了交大学子的青春与活力。尤其是“跳舞吧,交大”系列活动,以舞蹈为载体,以艺术为内涵,将交大学子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现给社会,极大地聚焦和传递了校园青春正能量,该活动不仅走红网络,也成为了一张宣传陕西文化、中国文化的“青春名片”。
耳濡目染,润物无声。从南洋公学对学生要求的“三好”——中学(国学)好、西学好、体育好,到彭康校长提倡“思想活跃、学习活跃、生活活跃”的“三活跃”,多年来西安交大坚持创新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传承,活跃校园文化建设,激活学生的青春活力和社会担当,以精神为指引,以活动为抓手,以育人为根本,倡导先进,引领潮流,激扬青春活力,放飞青春梦想。
“大学生要学会在陌生环境中发现问题,用正确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意志坚强、本领高超的人,从而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张迈曾如是说,而西安交大学子也正是怀抱着属于交大人的理想信念和时代使命,将爱心与责任落入社会基层,脚踏实地,仰望天空。宪梓堂里唱响的旋律、工程坊中埋头的思索、梧桐树下奔跑的身影……这就是今日交大学子无悔青春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