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六百岁钟鼓楼“泣诉”抗战故事
中新网西安9月2日电 题:西安六百岁钟鼓楼“泣诉”抗战故事
作者 李思默 田进
青砖的厚重与琉璃瓦的华美,在熙熙攘攘的市中心构成了西安独有的地标钟鼓楼,这两座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明代建筑,是中国现存的同类建筑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也是历史上中国十大鼓楼之一。。
生活在顺城巷书院门的老人赵明傅常常在钟鼓楼附近散步,习惯于享受这寄存在繁华都市间“晨钟暮鼓”的独特历史美感之中。他说,“当你登上钟鼓楼俯视西安市区的时候,会有一种穿越的感觉。”
日本侵华期间,中国古建筑时时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众多城墙、庙宇、宫殿、园林都被不同程度地毁坏,日军的轰炸范围遍及 陕西 、山西、江苏、内蒙古等多个省份。
史料记载,西安曾遭日军轰炸147次,日军共投弹3657枚,造成2719人死亡、1228人被炸伤,7972间房屋被炸毁。钟鼓楼作为西安的地标性建筑,成为日军轰炸的重点目标。时隔70多年,轰炸的痕迹早已烟消云散,日军的劣行却印记在每一位受难者的心底。
据西安市档案馆保管利用处处长赵勇介绍,1937年初日军轰炸西安城时,由于多投弹于郊外,伤亡较小,许多市民仍出于好奇前去观望飞机;到了1938年底,日军连续轰炸城内人烟稠密区,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人们开始惊慌,纷纷到外地避难。
走进西安市档案馆,记者翻开牛皮纸装订的厚厚档案,映入眼帘的是一行行毛笔书写的工整文案。
十几张黑白老照片记录下当时钟鼓楼被损毁后的修复情况。其中,一张1952年维修鼓楼时拍摄的照片显示,鼓楼在那个年代是西安最高的建筑之一,一旦有空袭发生,岗哨便以灯笼作为警报信号,通知全城民众。
赵勇告诉中新社记者,抗战时期钟鼓楼遭受破坏性损害,断断续续历经十三年才最终完成修复。
在许多耄耋老人的记忆中,1949年后,当地政府对钟鼓楼进行过多次修缮,90年代时还曾贴金描彩。
如今,一口大钟悬挂在钟楼的西北角,静静地审视着古城西安的日出日落,在钟楼的地下盘道,往往不到8点便挤满了前往参观的游客。
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所教授吕卓民表示,中国自古就有“盛世修史、丰年盖楼”的说法,钟鼓楼自明朝建成之后一直受到重视与保护,清代的康熙三十八年、乾隆五年和道光二十年都对钟楼进行过大规模的整修。
鼓楼的南北两面分别挂着的“文武盛地”与“声闻于天”两块牌匾是后人所制,而相传清代陕西巡抚张楷和咸宁学士李允宽所书的牌匾已在历史中损毁。
对此,吕卓民痛心惋惜。他说,钟鼓楼之所以能在历史沧桑中保存下来,离不开人们对它的重视与保护。“日军当年的轰炸严重损毁了钟鼓楼,如果不是政府和民众对钟鼓楼及时修复,今天我们看到的钟鼓楼不会像现在这样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