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创客的创业方程式
2015年3月23日《城市经济导报》第9版
本报记者 殷高峰
源于英文单词“maker”的创客一词,在2015年的两会期间迅速走红。那么,西安的创客现在是个什么状态呢?
“2013年,国内进入创客快速发展期,西安的创客空间也是从这个时候慢慢发展起来的。”西安著名的创客空间之一的指尖新空间的发起人向金说。
从陕西省科技厅了解到,从2013年至今,陕西已有5家初具规模的创客空间。陕西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陕西作为科技资源大省,陕西本土的创客们有非常深厚的技术实力,“只要有适合创新的环境和土壤,他们的创新点就会被激发出来,随着国家对众创的支持,这些创客将是陕西未来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向金的指尖新空间
向金的办公桌上,以及他的座椅旁边,到处堆积着一些半成品的机器人或者一些模块,看起来稍显混乱。但说到哪款产品时,向金随手就能拿出这个产品向记者介绍,颇有“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意气风发和气度。
向金在西安的创客圈里已经是一个名人,一些创客空间组织的活动,经常邀请他去演讲或者指导。
1994年毕业于西安师范的向金,在北京师范大学进修之后,于2004年进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任教。同年开始做机器人教育,在这个行业已经行进了十几年。
在此期间,他多次带领机器人队伍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机器人比赛,到2015年为止,共获得七次国际机器人大赛世界冠军。
在机器人领域深耕细作十年,向金可以说是成绩斐然。目前,向金除了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向金创感教育工作室主任的身份,他还有诸多机器人领域专业方面的社会身份。但向金目前更为人熟知的却是他的创客身份。
作为中国“创客教育”的引领者和倡导者,陕西机器人创新教育、创客教育发起人,向金这几年致力于创客教育的发展和推广。
“事实上,这源自一个我的想法。”向金说,他常年从事机器人教育,“但这个领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比如控制板,几乎是每个机器人一个系统,给学生们讲,要一个一个讲。有一天,我突然想,能不能搞一个控制板,可以操控所有的机器人。”
向金笑道,这个想法类似于计算机领域的微软。
刚开始,只是向金一个人在做这方面的研发,后来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知道向金的想法后,也加入了进来。
2012年,他开始接触到一些创客,他试着将创客与教育结合起来,变成立了西安创客聚居区——指尖新空间。
他想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帮助让他们的想法变成现实的平台。向金说,现在的指尖新空间,已经有2000多名会员,有小学生,有大学生,也有很多参加工作的成年人。
“这是一个分享的平台,大家在这里贡献自己的价值,然后一起将这个价值最大化。”向金说,在这里不管你处在什么年龄段,或者是什么身份,大家都以兴趣聚集,交换想法心得或者技术理论,一起探索怎样将创意转化为现实。
对于向金来说,不但指尖新空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如今他的研发成果也已经成型,“还没有市售,目前已经预定了一千多部。”
在当初不被看好的时候,向金对这个市场做过调查,“国内大概有50亿的市场空间,全球的空间更大。”
他透露,目前他们已经研发到第三代,“市售产品正在测试当中。”
在向金看来,指尖新空间中的“指”意为“动手、行动”,而“尖”意为极致、顶端,是一个为那些充满创意又赋予行动的创客们构建起来的科技乐园。让那些创意达人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参与、动手制作、体会“想法当实现”的生活方式,激发大家的创新潜能和源动力。
耳机发烧友的创客梦
俞辰如今是西安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的一张名片。他们团队打造的慕声耳机也成为西安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的一个样板产品。
这位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尽管已经接受过包括中央电视台等诸多媒体的采访,但面对记者时,还是透出学生般的羞涩和紧张。
但当谈到他们团队的产品——“慕声定制耳机”时,他的神情立马泛起了自信的光芒。
对于为什么要做这么一款耳机,“对于传统的耳机市场而言,定制耳机还属于一个小众市场。尤其在国内,更是如此。”俞辰说。
“究其原因,主要是还是高昂的售价以及较长的生产周期。”俞辰作为耳机发烧友,一直想打造一款更适合国人使用的定制耳机。
慕声定制耳机的制造工艺是他们最引以为傲的地方,在西安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的帮助下,其采用了3D打印技术,是全球首款3D打印定制耳机,“当用户使用手机扫描耳朵后,传送到云端的数据将被用于指导模型建立,之后通过3D打印,组装最终配送至用户。”
据记者了解,包括俞辰在内的三个联合创始人有两名为来自西电微电子专业的研究生,及一名陕科大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是在闪电孵化器的平台上认识和组队。随后,又陆续有西电经管院毕业生、软件学院学生加入,团队不断壮大。
目前,该项目继得到闪电孵化器种子投资后,已经得到知名投资机构的下轮风险投资,并已建立一定的产业合作关系,在业界有了一定知名度。
“人才特区”的创业实践
和向金、俞辰他们相比,曹慧涛的身份就没那么“草根”了。
这位中科创星孵化器CEO的另一个身份是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知识运营与产业发展处处长。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西安光机所,让这个已经声名鹊起的创新创业平台迅速走红全国。
在曹慧涛看来,吸引习总书记来访的是西安光机所近年来对科研转化为经济和生产力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这个荣誉西安光机所当之无愧。
近年来,西安光机所不断加强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在全球范围内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创业领军人才,落户陕西,局部形成了“孔雀西北飞”的良好局面。
“推动创新创业,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发挥陕西的科技资源优势,首先要从‘人’入手。”曹慧涛说,通过创新科研体制和机制,一个研究所里可以允许多种体制机制并存,通过打造“人才特区”以及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最大限度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活力。
“人才特区”对有创业潜质的科研人员,积极鼓励、支持创业,并进行全方位培训与引导;对擅长研究的人员,鼓励其专心研发,获得成果转化收益后,给予更丰厚的物质保障和激励。对从国外引进的科研人才,不搞行政束缚,让其按自己想法和方式研究。
为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西安光机所大胆创新,在产业化过程中,研究所支持科研人员持股,且份额高于研究所持股份额,并对其产业化公司不控股。而科研人员与投资方的股份比例,完全按照市场价值分配,研究所不进行行政干预。
在“人才特区”的吸引下,西安光机所吸引了国内外光电领域的领军人才纷纷落户,包括深圳等沿海地区的一些专业人才。
在“人才特区”的推动下,作为一个成立仅两年的孵化器,中科创星已孵化49家高科技企业,累计吸引社会投资7亿元,解决就业2000人,初步形成光电子集成电路芯片、激光制造、光纤传感等产业集群。“到2017年,我们将孵化10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曹慧涛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