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利用地裂缝走向建设城市风道调查 靠谱吗?
作为治理雾霾的一剂良药,“城市风道”概念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和期待。北京、广州、西安、南京、福州等城市提出要构建“通风廊道”,但面对已然成型的城市格局,构建城市风道不可避免的大拆大建成为现实难题。对此,有专家提出,利用城区地裂带自然分布格局构建城市风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设成本。
同国内很多城市一样,西安传统的城市规划缺乏对通风因素的考虑,高强度的城市开发建设,未能留出合理的通风廊道,导致市区静风频率提高,通风不良,热岛效应、雾霾天气及大气污染影响着西安城市的宜居水平。
近日,陕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召开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多规合一”工作座谈会,要求各市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尽快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工作,提高控规的覆盖率,加强城市风道、城市绿地、城市水系等规划的编制研究。
1 建城市风道:理想与现实差距大
在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时任省长的娄勤俭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将风道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管理,西安成为了我省首个城市风道建设的试点城市。
“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水岭,但在特定的时候也确实是加剧西安空气污染的一个‘帮凶’。”陕西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田武文说,“在冬季,由于秦岭山脉对冷空气的阻挡,容易在关中盆地形成‘冷湖效应’,并且易在近地面形成逆温层,阻碍大气污染物的垂直和水平扩散。”
据介绍,西安市同时具备霾污染形成的内因和外因。从内因来看,西安市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持续增加。随着西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及其他化石燃料的用量迅速上升,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长迅速。此外,西安市机动车现已超过250万辆,汽车尾气排放量急剧增加,造成的污染早已超出了环境自净能力。
从外因来看,西安市位于狭长的关中盆地,北面是黄土高原,南面是秦岭山脉,地理位置决定了西安市以弱风为特征的气象条件,导致大气中悬浮微粒难以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使近地面的污染物质成倍地增加,从而发生雾霾现象。
“根据近几年雾霾治理的实际情况及气象观测的统计资料,驱散雾霾主要还是依托大区域的‘风雨之力’,如大风降温、冷空气南下或雨雪降临等,但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规模过大、强度过高,引发的城市通风不良进一步加剧了雾霾问题。”省决策咨询委员会“西安城市风道景区建设”课题研究项目组专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讲师薛立尧说:“城市风道的建设与风道体系的完善,将会促进城乡之间日常的低空大气循环流动,促进城区内部与生态绿地的大气循环,加强空气流动,提高空气自净能力,可加速空气污染物的排出与消解,对雾霾消散将起到促进与加速作用。”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基于风场、地形、水源和植被等进行设计的城市规划,包括风道规划,并非是建立在一片白纸上,而是在原有城市布局上的优化。已存在的城市建筑对建设风道形成束缚,对散霾效果产生影响,这些建筑难道就要被全部拆除?且不论搬迁大量群众的代价,仅是大量拆除这些未到使用年限的建筑本身就是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
有专家表示,由于过去对这一问题重视和研究不足,导致目前城市风道建设存在利益博弈,问题复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
2 地裂带+城市风道:利用趋同的走向
针对这一困境,西安市软科学研究会秘书长兼理事,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王文军提出,利用西安市城区地裂带自然分布格局构建城市风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拆大建,大幅降低建设成本。
“城市风道最早是由德国人提出来的,主要是因为德国的老工业区内城市污染较重。德国的慕尼黑,每年都有干热的焚风,当局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了五条城市通风走廊,让风从城市中穿过,并把城市中既有的脏空气带出去,效果很好。”王文军介绍说,“现在国内的多个城市也都在探索建设自己的城市风道,但在我看来,西安具有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其中的秘密就在我们脚下的地裂缝上。”
王文军在参与的省社科联项目《西安市的霾污染形成与治理》中提出,西安的通风廊道建设要结合城市的地质条件,比如利用地裂带。因为地裂带上本来就不宜建设高大建筑,正好作为通风廊道。在西安的地裂带中有3条比较适合作为通风廊道。这3条分别是:三爻—会展中心—浐灞;桃园路—兴庆宫公园;草滩—临潼。建议在这3条地裂带上尽量减少高层建筑物的修建,利用这3条天然风道生态长廊,改善西安的环境空气质量。
王文军说:“我提出利用地裂缝走向建设城市风道主要基于两点原因。一是根据国家规定,地裂缝周边禁止建设高大建筑,这就使地裂缝上方的地表空间空旷通风,便于风力积蓄、运动;其二,西安低空全年盛行东北——西南风向,这与西安的地裂缝分布走向基本趋同。地质因素决定了地表的建筑分布情况,试想一下,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要构建西安的城市风道,只需对部分节点和建筑进行调整和规范,同时结合河道、绿地、景区等元素,就能达到让自然风从城市穿堂而过的效果。”
“地裂带+城市风道”,王文军的设想符合实际么?
西安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监测站总工程师刘铁铭肯定了这个设想的理论合理性,他说:“地裂带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文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地质现象。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抽水和构造控制作用,西安市区出现了大量地裂缝,截至目前共发现14条地裂带,大部分呈现东北——西南走向,与西安地表盛行风向基本趋同。这些地裂带主要集中在西安市的南郊和东郊大部,延伸长度超过100公里,覆盖面积约250平方公里。”
“西安市城区地裂带条数之多,单条之长,密度之大,面积之广,形成之复杂,治理之难,世所罕见,堪称典型。”刘铁铭说,“西安市对防控地裂缝的工作一直抓得很严,所有的建设用地报批时,都必须进行严格的地质灾害评估。根据《西安市地裂缝场地工程勘察与建设规程》规定,地裂带沿线往南6米、往北4米,严禁建造任何建筑(除临时的工棚)。因此,说地裂带上方地表一片空旷,这是一定的。”
3 在未来的规划中,应尽量留出风道
“地裂带带向与城市风向趋同,只能说借助地裂带走向上的建筑规避这一设想有助于构建城市风道,但在具体实施中还有很多现实问题,这需要多部门协作配合,多方专家反复论证,并借助实地航拍等技术进行大量测量计算。”王文军说。
为切实了解地裂带沿线建筑分布情况,记者沿黄雁村——和平门、大雁塔——北池头、红庙坡——八府庄、西北大学——西光厂,这四条地裂带进行了实地走访。行程中发现地裂带沿线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从高层建筑楼顶向下俯瞰,无法分辨明显的风道走向。
一位楼盘开发商表示,在施工过程中,他们也一向十分注重规避地裂带,确保建筑质量安全的同时,尽力提高土地的有效使用率。他说:“国家对于地裂带的规避范围只有10米宽,在盖楼过程中如果发现其中有地裂缝贯穿,我们只需要把原先规划的绿地和楼房位置挪动、调整一下就行。我们计算过,只要地块儿总面积超过64亩,就可以完美避开地裂缝,不影响容积率,不影响建筑面积。城墙内的建筑因有高度限制,基本没有高层建筑。而城墙外的高层虽然超过100米的不多但是超过50米的很多,50米的楼间距本来就已经超过10米,因此地裂带对于我们施工盖楼影响并不大。”
对此,刘铁铭说:“根据规定,针对地裂带只需要10米的避让距离,加之地裂带的走向本就具有自然弯曲,因此,就是从空中俯视西安,也很难直接找到14条明显的空旷通道。”
也有专家指出:“城市风道建设的前提是这个城市区域盛行风向相对稳定。大尺度风场的预报和描述相对容易,然而小尺度风场因为受到局部地形、湍流等的影响而非常复杂,尤其是在复杂城市布局部。此时一些简单的动力天气预报风场已经变得不再准确,不确定性很大,这对于城市风道的设计、影响评估等产生很大影响,增大了规划和建设难度。”
王文军表示,目前西安地裂带附近存在一些高大建筑阻挡住了风道,这些无法立刻拆除,只能在未来的规划中,尽量留出风道。城市风道的建设涉及城市布局调整,牵扯到大量利益主体间的博弈,需要政府、企业、市民协同配合,共同推动,不可能一蹴而就。他说:“这样的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人体换血,不是‘一刀切’的工程,应润物细无声,逐步解决问题。当污染物反扑我们的城市,我们在寻找各种解决的办法。尽管城市风道建设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但我们应从长远出发,着眼于未来,将其纳入顶层设计,作为治污减霾的中长期措施。风道建设不是一时一地的问题,还应加强区域协调,实现整体统筹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