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印发“十四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2.09.2022  10:11

  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十四五”期间,我市公共服务体系咋规划咋建设?

  21日,记者从市政府获悉,《西安市“十四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印发,从人口发展、公共教育、就业创业、社会服务、医疗卫生、文化建设、国民休闲、住房保障、全民健身、社区服务等领域对全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出了明确的规划,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可及,推动非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发展。

  人口均衡发展体系

  城市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90%

  完善我市更加宽松的学历落户、大学生落户、人才引进落户、投资创业落户、投靠直系亲属落户、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安居落户等落户政策。

  按照“一社区一站点、一镇街一中心、一区县一院”要求,推进社区(村)、镇街、区县三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新建居住区按照建筑面积最低不少于每百户20平方米,人均用地不低于0.1平方米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推进老旧城区、居住小区改造,城市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90%,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70%,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60%。鼓励将适宜厂房、医院、闲置校舍等改扩建为养老服务设施。

  支持普惠托育机构完善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服务。全市创建150个婴儿照护服务星级示范机构。

  国民教育学习体系

  新建改造义务段标准化学校130所

  扩大公办资源,公办园数和入园幼儿数均达到50%以上。完善普惠持续发展机制,普惠覆盖率达到90%以上,优质资源覆盖率达到70%以上。完善幼儿园准入和评估体系,实施公办园收费标准动态调整。

  新建的西安市雁塔区第一小学(资料图片)记者郝钟毓摄

  新建改造义务段标准化学校130所。统筹优化城乡教育资源,解决“生源隐形分类”“空挂学籍”“大班额”和“择校热”等问题,完善双减机制,创建6个优质均衡发展区县,培育600所新优质学校。

  创建市级特色高中60所,建设3所国家级示范校、28所市级示范校和13个市级示范区。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及选课走班,搭建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平台。

  推广“名校+工程”,探索“名校+薄校”“名校+新校”等形式组建教育联合体。推进教育信息化2.0工程,创建50所“互联网+教育”试点学校、100所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学校、20所省级智慧校园,建成200所智慧校园。

  全民就业创业体系

  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稳定在2000家以上

  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稳定在2000家以上,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20000人。引进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30家以上,培育形成10~15家在全省乃至西部和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

  对西安市人力资源市场、西安市人才中心等服务机构及场所实施改造,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水平。

  加快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创业就业服务全程信息化、智慧化。

  文化休闲保障体系

  创建150个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建设10家文明实践中心。构建“三馆一站一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级文化设施1处2馆、区县级图书馆7个、文化馆5个,创建5个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示范区县,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建设标准和服务网络,推进文化场馆(站)免费开放。

  加快44个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创建150个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加快推进汉长安城汉文化传播展示中心项目、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改造项目及西大名片工程、民族创意空间等项目,培育新兴业态,发展动漫游戏文化产业。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新增医疗卫生床位16775张

  推进市儿童医院经开院区、市红会医院高铁新城院区、市中医医院南院区等13所医院建设,新增医疗卫生床位16775张。加强市级精神专科医院、县级综合医院精神科建设,支持社区医院开展精神障碍康复服务。全市千人口床位数达到8.41张、执业医师4.63人、注册护士6.5人。

  西安市红会医院高铁新城院区(二期)项目(资料图片)首席记者王健摄

  按照P3实验室标准,建成市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新建21个区县、开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成5个区域疾控中心实验室,补齐基层检验检测能力短板。加强人才常态化培养,将疾控机构高级职称比例增加5%。

  计划新建、改扩建28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5%的镇街卫生院按照“优质服务基层行”的基本标准进行建设,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率达到100%。

  社会服务福利体系

  创办1所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

  强化社会救助政策落实,适时提高救助标准。切实落实特困人员供养责任,实现有集中供养意愿的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100%,分散供养特困人员100%签订委托照料服务协议。完善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体系,建立站外托养监管长效机制。将事实无人抚养、重病重残、流浪、贫困和孤儿等各类困境儿童纳入政策保障。

  建立一批残疾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文化创业示范基地和辅助性就业机构、就业辅导员培训机构,每年扶持1000名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养殖和手工业等每年不少于1500名,签订帮扶协议的企业、联合社每年安置困难户不低于总数20%。创办1所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6%。

  居民休闲服务体系

  推出100条精品旅游休闲线路

  实施市民休闲时空服务保障工程。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严格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职工休假,落实带薪年休假的监督并予法律援助。

  探索中小学放春秋假,高职高校依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推进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城市休闲、运动公园等免费开放。设立公众免费开放日。

  扶持500家旅游企业提供在线智慧服务。所有旅游景区景点交通引导标识全覆盖。建设自驾车露营地15座。推出100条精品旅游休闲线路、200个深度休闲打卡点。推进33个旅游休闲产业项目建设,创建60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0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30部旅游休闲演艺精品。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每年举办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600项(次)

  每年举办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600项(次),参与体育健身锻炼人数达到53%。建设西安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大力培育社会体育组织、志愿者,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5000人(次)。

  市民在西安城市运动公园健身绿道上跑步(资料图片)首席记者王健摄

  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培训一批国际和国家级教练员、裁判员、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筹划各类体育比赛,重点抓好青少年体育赛事,每年举办50项次,参赛人数2万余人次。推进冬季项目、篮球和足球项目,建设足球场地80块。鼓励创建市篮球、足球职业队。

  建设西安市体育训练中心、西安市水上运动训练中心、西安国际足球中心。抓好市人民体育场改造以及高陵区文体中心、鄠邑区城市运动公园建设。

  城乡住房保障体系

  政府债券优先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

  鼓励利用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自有土地建设保障性住房,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优先保证保障性住房用地需求。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可按照不低于3%的土地出让成交价款筹集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政府债券优先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扣除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全部用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

  我市首个面向社会公开租赁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资料图片)首席记者王健摄

  组建国有住房租赁企业,扶持发展多种所有制住房租赁企业,培育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市场供应主体,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推动住房租赁市场高质量发展。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融资,促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棚户区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开发适合住房租赁业务发展需要的信贷产品。

  社区综合服务体系

  党组织覆盖率达到99.8%

  实施“党建+治理”保障工程,推动党组织向基层社区延伸,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治理网络,党组织覆盖率达到99.8%。

  完善社区工作准入制度,“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依法厘清社区职责边界。健全社区工作人员薪酬体系、考核评估机制和晋升通道。支持社会组织力量和专业社工进社区。

  开展智慧社区试点,每个区县创建3~5个智慧社区。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建社区服务用房标准(每100户30平方米)和“四个同步”规定,新建社区服务用房面积不低于600平方米。通过新建、改造、购买、置换和共驻共建等方式,提升老旧小区和历史欠账社区服务设施水平。加大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55%。

  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张端

编辑:王嘉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