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坛“红烛”:记西安培华学院两位省级教学名师
西安培华学院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刘利侠副教授
近日,陕西省教育厅公布了“第九届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名单,该院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刘利侠副教授被评为第九届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 名师的理念:“得英才而育之”作为人生乐事。 刘利侠的课堂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气氛活跃,注重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她认真、严谨、热情的教学态度和新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
她围绕应用能力的培养,将课程中理论性强的内容加以改造,增加作品分析和阅读,将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提高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她针对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与课堂教学目标关系不够密切,或与中学内容重复的现象,都会加以筛选和补充。她将“翻转式”课堂理念应用到教学中,有效地进行课堂的讨论和互动,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她说:“教学十几年,最开心和满足的事情是看着学生步入社会,成为教师、职员,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看着他们每个人心里都还存有牵挂和留恋,牵挂学校、留恋曾经的课堂;看着他们人生的每一步,每一个脚印中,都铭刻有大学教育的印记。这个时候,真正体会到作为一名师者的光荣和责任。孟子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人生乐事,于我亦是如此。”
——名师的成长:每一天都做最好的自己 。刘利侠认为,人文学科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心中充满了敬畏。陶行知有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教师只需做好两件事:“为人”与“为学”。圣人亦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作为教师就要选择砥砺前行,每一天都做最好的自己,然后孜孜以求,在学海中徜徉和体悟其中的精妙,如此便能“传道、授业、解惑”了。
因此,刘利侠多年来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学,孜孜以求、执着前行,不仅为古典文学的研究作出了贡献,也奠定了自身的古典文学功底。40万字的博士论文——《清初咏物诗研究》中对清初咏物诗的解读,填补了清代诗歌分题材研究的空白,对王夫之、屈大均、余怀等作家作品的深入讨论,对咏物诗学史的梳理,在该研究领域都具有开创性;主持完成了《唐代长安山水咏物诗研究》《唐代曲江游春史料钩沉与阐释》两个西安市社科规划课题的研究;参与一项省级课题:《月魂探幽——咏月诗之美学与诗学研究》;出版专著一部:《清初咏物诗研究》(台湾花木兰出版社2013年9月);公开发表了《乱离时逐繁华事 贫贱人看富贵花——论归庄、余怀“看花诗”中的遗民意识》论文10余篇,对清代诗歌和咏物诗两个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发表了《试论汉赋中的长安政治性格》《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杜甫曲江诗中的悲剧意识论析》等论文多篇,对曲江文学的文化内涵的发掘,在长安学研究中独树一帜。
——名师的心愿:将“国学教育”融入素质教育。 刘利侠提倡将“国学教育”融入到通识课的教学中去,将“大学语文”课程打造成人文素质教育课,营造浓厚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她提出,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应树立“国学教育”在专业基础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需要整合其它专业教学资源,与多行业对接,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
为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她主持了陕西省“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国学教育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编写了全人素质教育教材——《新编大学语文》。她还应邀为全校师生举办讲座,如《老庄哲学的人文情怀》《孔子的全人教育理念》《<诗经>中的女性文化精神》等。
研习古典文学多年,刘利侠深切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它在人格塑造、生命启迪等方面的重要教育意义。正如刘利侠所说,她坚持将弘扬传统文化,美化精神家园,将民族精神贯穿到专业教学和素质教育中,已经成为自己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
西安培华学院商学院常务副院长王西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