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事学院创排话剧《白鹿原》探索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29.10.2016  22:37
            “我是白,你是鹿,共产主义就是那只令人神往的白鹿。”这是《白鹿原》中白灵对鹿兆鹏的一句告白,也代为注解了西安外事学院师生排演的话剧《白鹿原》积极、青春的格调。             夹杂着秦腔的韵律与叫板,一群以“90后”为主体的“原的后生”,与戏剧梅花奖得主吴京安,国家一级演员李宝安、路国琦等表演艺术家一起,先后登上了西安人民剧院、北京保利剧院、北大百年汫堂、天津大礼堂、山西大礼堂等,一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无疑,“师生”合作演出成为这一版本《白鹿原》的一大特色。

话剧《白鹿原》精彩剧照               ——结缘“白鹿”登上大舞台。 “我觉得演员也好,导演也好,音乐演奏者也好,如果在一部作品中表达出自己的心声,就像陈忠实说的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是莫大的幸福。”西安外事学院版话剧《白鹿原》的艺术总监、主演之一、西安外事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吴京安说。自2016年5月该版《白鹿原》开展全国巡演以来,凭借着对原著的深入理解、对表演的用心把握,一部具有学院派话剧风格、更加凸显民族精神的作品在各地演出了20余场。             对于西安外事学院的学生而言,这并不是第一次出演话剧《白鹿原》。2013年北京人艺版《白鹿原》来西安演出,缺少群众演员,需在当地现找。而身为西安外事学院影视艺术学院院长的赵思源正带着学生排练舞台剧,这支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队伍,便成了北京人艺版《白鹿原》群众演员的主力军。没想到的是,3年后,他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白鹿原》。             2015年,陕西省文化厅的一位负责人在调研时被该院新排的舞台剧打动,并希望他们能排出更大的戏。其后,该院向陕西省文化厅申报了话剧《白鹿原》项目,并获得了部分专项资金支持,《白鹿原》就此正式创排。             “舞台上近100名群众演员中,大部分是西安外事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刚入校的大一新生。除学生外,还有客座教授、学院老师等。过去是艺术作品进校园,但这一次我们尝试以学校为主体出作品,再进行推广,走向市场。这种师生结合的大型巨作,在全国范围来看还少有。”作为《白鹿原》导演、剧中田小娥扮演者的赵思源说:“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不断感受、体会、学习,并利用学校影视系师资与学生队伍的优势,边实践边感受,这种产教结合的创作过程是青春的、朝气的,带给观众的是执著、理想和信念。”             此外,在《白鹿原》的创排过程中,西安外事学院充分整合校内资源,把该校音乐专业40余名师生组成歌队,呈现在话剧舞台上。西安外事学院董事长黄藤表示,我们要求各个专业都必须把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把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把老师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和技能人才相结合。我们聘请了众多有艺术造诣、有成就的艺术家担任我们的名誉院长、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和双聘人员,为此学院成立了西安外事学院话剧团,动员我们的师生全力参与。             ——传递向上、向善的能量。 作为教育工作者,赵思源认为,一部艺术作品,一定要有教化的寓意。《白鹿原》反映了中国当时农村的社会现实,是一部中国民族史,它探索的是千年不变的人性。作品里没有坏人,他们的“人性”被那些谁也带不走的房、地、财、色所左右、所牵绊。也恰恰是这种东西,让生命中正面的东西被淡化了。该版《白鹿原》在排练的过程中就是要向学生、向年轻人传递向上、向善的能量。             贺老大是话剧《白鹿原》中一个戏份不多的角色,而贺老大的妻子更是一个小角色,但她的扮演者西安外事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大二学生郭娇娇却非常珍惜这样一个机会。“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进入这个角色之前,我会想,之前发生了什么,我现在所处的是什么样的环境。当角色一点一点渗透你的时候,你就发现演出不是那么简单。”灯光、音乐、布景以及观众的关注让郭娇娇更加理解角色和表演。             ——“以演代教”成学院特色。 早在2008年11月,由该院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抗震救灾”题材话剧《大爱无边》就从全国500余家高校中脱颖而出,获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奖。目前,从小品到短剧,再到一部完整大戏的排练和演出,西安外事学院影视表演专业3/4的课程都在实践中完成。             近年来,西安外事学院以文化产业和教育相融合的模式,先后投资拍摄了电视连续剧《女马帮》《广告风云》,合拍了《国门英雄》《阳光路上》《画皮2》等影视作品,聚集了一批戏剧影视人才,这样的实践为各专业学生提供了实习的机会,同时探索出一条“产业引领,产学结合”的教育路径。             “我们要打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即‘以演代教’。学生不是在课堂上学习表演,而是在一线舞台上跟艺术家学习表演。”黄藤说。“从元素到片断、到小品,再到如何塑造人物,每一阶段都应该把实践放在第一位,这样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回归于理论,用理论再来指导实践,才能更好地学习如何塑造人物、更好地认识表演。”西安外事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学科带头人韩炳杰表示。             正如韩炳杰所说,西安外事学院的艺术生们正是在演出的舞台上、在聚光灯下、在观众面前领悟表演的真谛。而作为一家创建于1992年“年轻”的民办大学、一所不久前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创新创业50强”称号的高校,西安外事学院积极响应国家鼓励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的号召,正在艺术教育的道路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责任编辑:卢延辉      审核:刁巧燕)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