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农机化教育培训的“1345”

23.09.2015  17:39

近年来,西安市农机监理与推广总站以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为契机,积极开展农机干部、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农机操作人员大培训,走出了一条分类实施、全员覆盖、整体提升的“1345”农机化教育培训新路子。

一、围绕“一个格局”,创新教育培训思路

针对人员难调度、时间难保证、学习内容不系统、培训实效不显著的现状,西安市调整工作思路,着力构建教育培训的新格局。一是及时制定教育培训规划。在科学把握农机化队伍素质提升新要求的基础上,制定了《西安市“十二五”农机化发展规划》,提出加强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要求,增强了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二是明确教育培训目标。每年培训农机管理干部600人次、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或农机大户和农机技术人员2500人次、农机操作人员20000人次。三是调整教育培训思路。坚持教育培训的普遍性与受训人员的特殊性相结合,提出了“逐级培训、分类实施、全员覆盖、整体提升”思路目标,明确市、县培训对象,细化分解培训任务,并将培训工作与目标管理考核挂钩。

二、实施“三项工程”,引领教育培训开展

一是提升工程 。针对基层农机干部知识老化、能力不足的问题,实施农机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在培训对象上,基层农机人员全覆盖;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农机化主推技术和重点技术;在培训形式上,采取“集中授课+现场参观+实物教学+座谈交流”的方式,做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二是登高工程。 针对农机合作社经营市场意识不强、管理理念滞后、带动能力不足等问题,实施理事长登高工程。先后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抽调全市农机农艺专家,对全市合作社理事长、农机大户开展集中培训。编写成《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资料汇编》,梳理全国农机示范社的成功经验,供参考学习。 三是“淬火”工程。 农机手法规观念不强、操作不规范、安全意识淡薄是个“老大难”。西安市以机械化生产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农机安全操作为重点,注重抓好老机手的专项技术培训和新机手的系统培训,提高了操作水平和安全意识。

三、搭建“四个平台”,拓宽教育培训形式

西安市注重抓载体、搭平台、给舞台,不断拓宽教育培训形式,努力促使农机人员学有所依、学有所成。一是鼓励干部积极参加各种学历继续教育的同时,从2013年起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举办“西安市农机管理干部业务素质提高培训班”,搭建继续教育平台,让农机干部上大学。二是聘请农机专家,到区县对合作社理事长和农机大户开展轮训,“送教下乡”,搭建巡回培训平台,让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和农机大户走进流动课堂。三是根据合作社社员、机手需求,邀请东方红、福田、奇瑞、西安亚澳等农机公司技术服务人员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搭建政企联动平台,让新型职业农民接受实地培训,架起了农机户与农机企业有效沟通的桥梁。    四是建成了西安市农机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搭建远程教育系统平台,通过空中课堂,实现农机手培训全覆盖。

四、坚持“五个结合”,增强教育培训实效

农机教育培训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西安市注重结合渗透,在培训中做到了教育培训与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与法律法规学习普及相结合、与项目建设相结合、与技术推广相结合、与农机监理工作相结合,逐步提高了农机队伍思想道德水平,增强了遵纪守法意识,有力推动了全市农机化事业大发展。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的扎实推进,全市保持了七年“三夏”零着火点。围绕粮食高产创建,积极开展保护性耕作新技术示范,完成一年两作灌区夏玉米保护性耕作新技术示范近6万亩。开展小麦机收秸秆打捆一体化技术试验示范4000多亩,探索出节本增效的新途径。到2014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20.33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

 

                                        省局科教处 办公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