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实
打开西安人的朋友圈,湛蓝的天空、如棉的云朵、水天一色的护城河……触手可及的风景让这座城市的居民幸福感倍增。这座站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上的魅力都市,通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行动,激发草木活力,迈出绿色步伐,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呈现出新的魅力和精彩。
创森工作开展以来,累计投入195.21亿元。古都西安以城市公园和街头绿地为支撑,以城郊景观林、经济林、生态公益林为网络,以水网、路网为连接线,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城镇等点面结合的城乡一体化生态网络格局已初步形成。“水韵林城,美丽西安”“让城市走进森林,让森林拥抱西安”和“低碳出行,环保生活”“人在林中,林在城中”等建设理念,经过四年实践,已深入人心。
携手共进 为绿而战
绿色是西安城市发展的主色调。现如今,无论是走在城区街头还是乡间小道,满眼的绿意定能让你心旷神怡。
2003年起,西安相继启动实施了“大水大绿”“绿满西安、花映古城,三年植绿大行动”,大幅增加城市绿量,提升了城市绿化景观,让古城焕发出新的生态魅力。在此基础上,2013年,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西安再次加速,市委、市政府作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提出“水韵林城,美丽西安”的建设理念。由此,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大幕拉开。
在领导干部的带动下,全市“创森”氛围浓厚,市级各部门分工明确,持续发力。市农林委大力实施郊区绿化工程,持续推进七大特色经济林果产业基地建设;市城市管理局重点加强城区绿化;市交通局以道路绿化为重点;市水务局扎实开展河流水系绿化;市旅游局以国家A级景区的培育创建为抓手,各部门各司其职,有力地推动了创建工作。
创建之初,不断完善城市绿化管理制度和发展规划。颁布实施《西安市城市绿化条例》,将已建成的80处公园、143条绿化道路、126个绿地广场纳入首批永久性绿地保护名单。同时,编制《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西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西安市绿地小广场布点及详细规划》等,为森林城市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科学依据。
多方投入 成效显著
国家森林城市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荣誉,也是体现一个城市科学发展水平与和谐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和对外形象的“金字名片”。西安以《创森规划》为纲领,着力开展城区增绿、乡村绿化美化、台塬坡面绿化、绿色廊道、都市水源涵养林保护、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建设、林业产业富民、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森林资源安全能力建设十大重点工程,全力构建“一屏、三轴、五环、十块、百廊、千点”的绿化主体框架。
创建以来,已累计投入195.21亿元。除政府财政投入外,还积极引导企业、社会团体、海外侨胞及个人通过认建、认养、捐建等方式,捐资绿化建设;另一方面重点建立多元化投入的森林城市创建机制,积极探索PPP、BT、BOT等方式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林业产业园、生态观光园、生态文化创意园等,引导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参与森林城市建设。全市森林绿化面积有效增加,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网绿化 绿满西安
“我们对境内的高速公路、铁路以及国、省、县乡、村道未绿化道路两侧进行了全面绿化,对已绿化道路缺株断带处进行补植和改造提升,形成绿色景观通道,道路林木绿化率达84.1%。”市创森办负责人表示,以路网、水网、农田林网为主体的“三网绿化”作为纽带,打造了覆盖全市的绿色廊道体系。
自创森工作开展以来,新建(续建)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航天城中湖公园、高新洨河公园等26座公园,新建小广场261处,完成道路绿化639条,城区绿化覆盖率逐步提高。实施立体绿化475处,空中花园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拓展了城市绿色空间,成为补充城市绿量的一道亮丽风景。建成“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589个行政村,初步形成“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乡村生态格局。
在107省道环山公路长安段新建健康步道43.5公里,绿化面积17.4公顷,给市民增添一处休闲、健身、骑行的场所。结合渭河、灞河、浐河、沣河等河流综合治理,实施“八水润西安”工程,沿河营造防护林带,打造了渭河、沣河、浐灞三条蓝色生态人文景观轴,构建横贯东西的渭河百里生态景观风光带,完成水岸绿化508.4公里,水岸绿化率达到了83.2%,形成以“长安八水”为主骨架的水岸绿化网络。
同时,对区域内适宜造林的直观坡面全面绿化,因地制宜营造针阔混交、生态与经济树种搭配的林分结构,改善直观坡面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完成骊山至洪庆直观坡面绿化3.05万亩、白鹿原直观坡面绿化0.7万亩、少陵塬直观坡面绿化0.12万亩、秦岭北麓浅山直观坡面绿化1.7万亩。管护秦岭山地森林资源598万亩,荒山荒坡造林6.98万亩,封山育林4.8万亩、低效林改造0.65万亩、中幼龄林抚育4.2万亩,提高了秦岭森林覆盖率和林分质量,确保西安市水源地生态安全。
在此基础上,西安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利用协调发展,对林木管护站的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并对现有的18个森林公园和6个自然保护区的改造提升加大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成功晋升黑河国家森林公园为4A景区,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推进生态建设和产业经济协调发展。
目前,全市经济林面积55262公顷,总产值26.58亿元,初步形成了周至、蓝田核桃和板栗干杂果产业区、阎良酥梨和相枣产业区、户县户太八号葡萄产业区、周至有机猕猴桃示范区、临潼优质石榴产业区、长安王莽万亩桃园产业区、灞桥区白鹿原樱桃产业区等七大特色经济林果产业区,周至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县。林下立体经济年产值2.23亿元,特种动物养殖年产值2700万元,苗木花卉年产值13.7亿元。
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汉长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建成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1处,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个,省级旅游示范县(区)2个,森林人家(农家乐)1539户。近五年林业旅游与休闲产业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约1730万人次,生态旅游收入22.9亿元。
“森林城市建设,我们广泛应用彩叶树种与珍贵树种、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等搭配模式,乔灌草多层次绿化,使城市森林树种结构丰富多样。”市创森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城区绿化中,优先使用适生性好、群众接受度高的乡土树种,如国槐、银杏、石榴、白皮松等,特别是市树国槐和市花石榴花;在山地造林中,对立地条件差、治理难度较大的地块,采取适地适树、土壤改良、植生砼绿化等方式进行绿化改造,提升保水固坡能力,增强景观效果,使秦岭北麓浅山直观坡面与环山旅游路沿线景观交相辉映,打造良好的郊野旅游环境。
千年的古城文化与绿色自然融合,满目绿色又将这底蕴渲染得更加厚重。西安,正重现着迷人的古诗意境,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畅享绿色福利。
各方行动 有你有我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爱护身边的花草,不要踩踏草坪”。“倡议大家出门就餐带上自己的筷子,少用一次性筷子。”为了进一步增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宣传氛围,全市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开展宣传工作,提高市民支持率、满意度、知晓率。
“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形成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良好社会氛围。”市创森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2015年12月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公众对西安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支持率为95.9%,满意度为91.3%,知晓率为91.5%,全民参与创森的热情,空前高涨。
创森以来,我市高度重视科普宣教建设,在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城市开放性公园、小广场等休闲游憩地,设有科普小标识、科普宣传栏、科普馆等生态知识教育设施和场所,全市已建成大型科普文化类教育基地19处。除义务植树活动外,四年来全市共举办市级生态科普活动33次,各区县、开发区管委会等单位举办生态科普活动126次,共计12万余人次参与。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系统推进品质西安建设的有效载体,是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最有效的手段。经自查,我市各项指标已经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要求。在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在新丝路的新起点上,古城西安正爆发出绿色能量,奋力奔向国家森城城市的绿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