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成1.5线城 品质建设如何远离"城市病"
人吃五谷杂粮会生病,城市也会生病。在城市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会伴随着出现一系列不良“症状”:如人口拥挤、交通堵塞、就业困难、住房紧张、公共卫生恶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城市病现象呈爆发式逐年递增,复旦大学教授陆铭曾表示:“我国北上广等特大城市的‘城市病’状况,比发达国家严重。”
那么是不是除了这些一线城市,其他的二三线城市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现实情况并没有那么乐观。去年4月8日,国际知名房地产及投资管理服务机构仲量联行发布其综合研究报告《中国城市60强》。报告显示:西安成为“1.5线城市”,这是西安首次上榜。古都西安,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作为新丝绸之路的起点以华丽转身之姿赢得了全国的瞩目。然而,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随之而来的“城市病”也逐渐困扰着古城西安。
环保: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环境污染使得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不得不直面健康危险,包括工业和交通造成的空气污染、噪音、精神压力导致的疾病等。环境污染对城市经济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世界银行曾做过估算,由于污染造成的健康成本和生产力的损失大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5%。
呼吸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如果有一天连呼吸都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那我们的城市再多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都不过是一副漂亮的皮囊。关中是全国重污染地区在2013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就发布了《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计划,从治理燃煤企业、机动车排放、大气综合治理等多个方面全方位详细制定了治理措施和保障措施。西安市也大力实施治污减霾攻坚行动,提前实现主城区20蒸吨燃烧锅炉、煤场、蜂窝煤、机关事业单位黄标车四项全清零,2015年优良天数达到251天。
成绩单上的数字固然美好,现实却给了我们沉重一击,去年年底,西安市连续出现了严重雾霾天气,连发三次大雾红色预警。今年3月,记者从省环保厅获悉,3月份全省11市2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在7~24天之间。与2015年同期比较,全省大部分市(区)优良天数有不同程度减少,咸阳、渭南减少最多,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65%和61.9%;西咸新区、韩城分别较去年同期增加37.5%和33.3%。西安优良天只有9个,比去年同期减少55%。
空气污染与每个人都休戚相关,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这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任重而道远。除了大气,公共卫生环境也是生活在西安的市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痛处。小王两年前大学毕业回到西安工作,为了上班方便在工作单位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然而就在短短十分钟的上班路上,小王每天都要面临着踩到动物粪便以及各种生活垃圾的困扰,她坦言:“每天上下班都要小心翼翼,生怕踩在‘地雷’上。”
交通:让城市流动更加顺畅
提起“城市病”就不得不提到交通问题。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动脉,许多大城市在迅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进入,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得城市交通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不仅降低了城市运转效率,而且导致事故增多、污染加剧,干扰城市功能的发挥,甚至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衰退。
目前,西安市的机动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了240万,而且每年新增机动车约20万辆。家住高新区的杨女士在环城南路工作,每天上下班堵车的时间大概需要两三个小时。
开车难,找停车位更是难上加难。目前西安市公共停车位仅有40多万个,远远无法满足市民停车的基本需求,这就增加了乱停车占道、黑停车站点现象的激增。如何更好地解决城市停车难的问题,今年陕西省“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省政协委员张海贵就提交了《关于规范路边停车收费》的提案,他建议,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对城市路边停车收费标准进行规范。省政协委员吴敏表示,要多建更好的停车场,包括很好的利用停车空间。
缓堵保畅一直是西安城市治理的一个重点,西安市也出台了缓堵保畅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包括修建地铁、增开多条公交线路、增加公共停车位、修建天桥和地下通道、规范司机和行人不良交通行为等,目的只有一个,解决交通城市病,努力让西安市民出行更安全、更方便、更畅通。
文化:一个城市的灵魂
贾平凹在《西安这座城》里曾写道:“可爱的是,时至今日,气派不倒的,风范犹存的,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最具古都魅力的,也只有西安了……西安永远是中国文化魂魄所在地了。”
一说到西安,不得不提到历史留给这座城市的千年辉煌,如同河流留给地形的永恒印记,这些印记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逝,但是城市化的发展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和重塑着西安。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正是一个个充满着故事的老建筑承载着城市的过去,诉说着古城中曾经发生的故事。华侨商店在老西安人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如今开发商们急着用历史做引子,于是无数不古不今的建筑拔地而起,而诸如华侨商店这样真正有历史的老建筑却接二连三地消失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过度地消耗着西安的文化底蕴,而那些古老的回忆也只能停留在人们的脑海里。去年根据媒体对古城墙保护的调查,古城墙体内设有网吧、餐厅、商店等营业场所,过多地在城墙上举办文体活动和娱乐活动,让多数西安市民对城墙的承载能力感到担忧。
谈到历史古迹保护,欧洲人的做法可以作为一个模板。走在欧洲很多老城中,无一不感受到历史的痕迹,随处可见几百年的古老建筑,并未被过多开发利用,走在莎士比亚同样走过的石板路上,仿佛置身于十七世纪的伦敦。由于国情不同,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在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每一个城市的管理者和决策者,都面临同样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玉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项目时曾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无疑给“城市病”中困惑迷茫的西安指明了方向。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的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品质西安”的概念,西安市市长上官吉庆表示要通过提升经济发展、城市治理、宜居环境、对外开放、人民生活和政府服务等“六大品质”,城市的核心是人,努力让老百姓的生活更殷实、更方便、更舒适、更有获得感,才是治理“城市病”的最终目的。
城市的发展有其自身积累和内在规律可循,与之伴随的“城市病”就像成长的阵痛,但发展的脚步总是向着城市繁荣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方向,这是城市决策者的愿望,更是每个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