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拟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
3月25日,来自“一带一路”沿海港口、沿边口岸、沿线地市、央企、国内外物流公司、铁路公司等300多名嘉宾齐聚西安,就共同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达成共识,并发布了共建“一带一路”(西安)陆海联运大通道倡议。
发挥地理中心优势内陆造港连通世界
西安地处中国几何中心,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以来就是亚欧大通道的核心枢纽和世界文明的交汇地。西安到全国各大城市的平均距离最短、平均成本最低,有着承东启西、联通南北、集散八方、辐射全国的独特区位优势,物流贸易枢纽地位不可替代,具有建设陆海联运大通道的先天条件。
2008年西安国际港务区肩负着建设中国内陆港(西安港)的历史使命应运而生,将沿海港口的口岸功能内移至内陆,最终形成“港口后移、就地办单、多式联运、无缝对接”的内陆港发展模式。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让陕西从内陆腹地变成开放前沿,内陆港建设步伐加快。十九大报告提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地理中心集聚辐射的价值空前凸显。建设以西安为战略支点,兼具内外贸功能的全球国际多式联运通道,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及黄河经济带的无缝连接的陆海联运大通道的蓝图日渐清晰。
这条陆海联运大通道向西连接重要延边口岸,利用中欧班列实现与中亚及欧洲腹地的高效连通;向东与沿海港口紧密衔接,打通直达日韩、东南亚的跨境新通道;同时,跨越太平洋,将中国腹地与美洲、大洋洲大陆连接;向北通过多式联运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向南实现铁海、公海联运至东盟各国并进一步辐射全球。
2014年,“西安港”国际国内双代码正式启用,港口纳入全球航运体系,让西安实现了与全球互联互通,陆海联运通道建设有了物理基础。
加强枢纽集散功能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
近年来,西安国际港务区以实际行动践行“五通”,不断创新市场化运营模式,坚持高质量发展,开放包容、外引内联,全力推动陆海联运大通道建设。截至2018年12月31日,陆海联运大通道的多种物流组织形式均已实现运营,其中中欧班列“长安号”2018年全年开行1235列,运送货物120.2万吨,重载率99.9%,实现了重载率、货运量、实载开行量三个“全国第一”。2019年1~2月,班列开行185列,重载率100%,继续领跑全国。目前“长安号”班列已成熟开行12条国际货运线路,运输服务覆盖整个中亚和欧洲地区,并形成了直达德国杜伊斯堡、汉堡、匈牙利布达佩斯、芬兰科沃拉多条精品线路。同时,澳大利亚墨尔本港至西安港陆海联运航线、荷兰阿姆斯特丹直飞西安的国内首条“空陆联运”跨境电商货运直飞航线均已正式开通,新西兰利特尔顿港、韩国首尔至西安港的多式联运通道也相继投运。以“西安港”为中心的多式联运通道不断完善,海陆空立体化国际开放体系初具规模。
开放通道的畅通,助力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2018年,陕西省进出口总值3513.8亿元人民币,比2017年增长29.3%。其中进口1435.1亿元,增长35.4%,增速位列全国第三。进口目的地省份从2017年的5个增加到26个,基本覆盖全国。
2018年,“长安号”沃尔沃整车进口专列、日通国际货运专列的顺利开行让西安港成为了沃尔沃在中国内陆唯一的整车进境港以及在华日资企业重要的货物集散港。一批全球领军的物流货代及加工制造企业也看好西安的内陆港集散优势,合作打造以西安港为枢纽的国际货物集结中转模式。陆海联运大通道的时效与成本优势吸引了来自甘肃、宁夏、山东、上海、浙江等15省货源在西安港进行集散分拨,由西安港出境的货物中省外货源达到70%,而超过七成的进港货物则由西安分拨至全国。
3月22日,“襄阳-西安-德国”国际集装箱货运班列正式开通,更多的国际货运班列正在向西安集结,西安的枢纽集散作用不断发挥。当前,西安对外开放大通道已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全覆盖,正在发挥着内陆港口重要的集散作用,西安作为亚欧经贸合作的枢纽城市之一,在中西部地区与欧亚各国经贸交流中的核心节点作用更加凸显。
3月25日,在来自沿海港口、沿边口岸、沿线地市、国内外物流公司、铁路公司等多方代表见证下,《共建“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大通道建设倡议》获得通过。《倡议》达成重要共识:各方共同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开行,支持打造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通过共建共享和资源集约使用,进一步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降低国际联运综合物流成本,不断优化服务水平和贸易环境,实现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减少,从而使中欧班列获得长期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