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安文理学院充分利用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和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有利时机,坚持走开放办学、创新驱动、内涵发展,质量取胜之路,成为西安市追赶超越的“智力库”和“助推器”。
—— 对接产业开展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学院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后,适时启动了二次转型,从注重规模、数量的外延式向注重结构、质量的内涵式转型,从追求学术型逐步向贴近应用型转型,从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转型,努力探寻自己的发展道路,办学活力和服务地方能力快速提升。目前,学院按照第二届党代会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正在阔步前进,学院“转型升级”“更名升大”进入了增档提速、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 专业按照2:8的比例改造拓展。 近三年,学院已分批对34个专业完成转型,先后对优势不突出、特色不鲜明、缺乏竞争力的部分专业停止招生。学院同时积极探索双学位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目前已实现所有专业均可辅修管理学学科专业,申请第二学士学位。
—— 与企业共建创新平台和研发基地。 学院注重充分发挥学科与人才优势,与企业共建创新平台和研发基地,为企业技术升级服务,促进协同创新发展。2015年,学院与28家企业联合发起,共同签署成立“西安文理学院产学研合作联盟”。2016年学院开展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立项申报工作,遴选了10个项目入驻西安文理学院产教融合示范中心。4月西安文理学院创客空间挂牌成立,6月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 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71个。 该院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以互利共赢为基本原则,努力探索与企业联合培养、开放共享、师资共建等基地建设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共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71个。
同时,学院积极引进校企对接,协同创新产生效益,形成互动合作,优势互补,开放共荣的格局,体现了学院服务地方的强大作用。
——借力突破加强校际合作,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2016年初,学院“更名升大”工作列入西安市“十三五”发展规划,西安文理学院与西安交大等5所高校成为西安系统开展创新改革试验试点高校。这些标志着学院与地方创新改革的深度融合,有力促进了“转型升级、申办硕点、更名升大”的工作。
—— 探索深度融合的研究生教育新路径。 继2014年成为陕西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示范站以来,西安文理学院先后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宝鸡文理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延安大学、长安大学等高校签署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2016年已进站培养专业研究生74人。
—— 与西安其他高校合作,开展科学研究。 学院还积极围绕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打造科研团队,与西安高校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为地区经济建设做贡献。通过开展校际科研协同攻关,一方面提升了学校科研实力,另一方面能够起到推动当地资源开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提升了学校服务地方的能力和科研实力。
—— 增加“双师型”教师所占权重。 为探索为实现西安大学奋斗目标储备优秀人才新路径,该院有计划的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院所进行科研实践活动和挂职锻炼,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转变。同时,学院采取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和政府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等途径,增加“双师型”教师所占权重,全面优化专业师资结构,不断增强“双师型”教师管理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
——服务地方开展校政合作,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西安文理学院围绕陕西省八大优势产业和西安市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由学科引领和地方主导产业职业群对接共同作用的专业集群。在建设过程中,通过专业集群中主导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共享其优质的教学资源,带动其他一般应用型专业的转型发展,促进学院专业建设的整体推进。
—— 推动学院与政府人才需求“零对接”。 西安文理学院积极推动学院与政府人才需求“零对接”,培养实用型专门人才。与西安市文物局合作共建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专业,并于2017年招收首批学生进行学历教育。与西安高新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就共同探索研究生教育、共建众创生态区等八个方面开展全面合作。与西安新丝路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开展战略合作,全面推动学院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通道。
——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 学院还围绕地方政府工作部署,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为地方政府提供智力支持。与市纪委联合编创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图解简明读本》及宣传片,先后在中央、省市媒体播放。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生物多样性等研究,出版了《秦岭四库》等多部资料。承担了《西安市“十三五”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的编制任务。
(责任编辑:薛晓强 审核:刁巧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