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餐桌上的野菜都是野生的?有大棚的吗?
周至楼观周一村的淘宝店主王驰(左)在干妈张雪霞的帮助下,一起在山脚下的猕猴桃地里挖野菜,准备出售。华商报记者 雷婧摄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对荠菜描写。野菜,和春相关。近期,正是野菜走向西安市民餐桌的时候,西安的野菜都来自哪里?有大棚种植的吗?有什么经济价值?本期巷议报告,为您一一揭晓。
野菜的故事
挖野菜挖的是情怀和回忆
最近,在西安的早市上经常能看到提着袋子卖野菜的,以荠菜、苜蓿、茵陈(又名白蒿)居多。市民李女士花2元买了一斤荠菜,准备包荠菜饺子,可家里老人却说,这么大的荠菜,会不会是大棚种的?李女士还真就专门去问了卖荠菜的,对方说是从周至田间地头采摘的。在小南门顺城巷的早市,一位卖野菜的大妈说,自家野菜是从蓝田地里采摘的,并非大棚野菜,也没听说过有人专门种野菜的。
市民常女士今年50多岁,每年这个时候她都会去挖荠菜,对于她而言,挖荠菜的意义可能远比吃荠菜重要得多。用她的话说:“我挖的不是野菜,而是一种情怀,也是年幼时与母亲一同挖野菜的美好回忆。”
常女士说,十几岁时,她们一家人到西安定居,当时住在建设路附近,每年初春,妈妈都会带着她在附近的地里挖野菜。但随着城市的扩建,挖野菜的地方也慢慢减少。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年这个时候她都会想起以前母亲包的荠菜肉饺子,于是周末都会带上女儿,或者约上几位好友去西安周边县区的地里挖野菜。
常女士说,现在吃荠菜的花样比原来要多,像荠菜的嫩茎叶,热水焯过后凉拌、蘸酱、做汤、做馅、炒食都可以,甚至还可以熬成鲜美的荠菜粥。
90后辞职创业 网上卖野菜冲人气
除了自己挖、早市购买,如今想要吃到野菜,还有一种懒办法——网购。
朋友圈里晒荠菜饺子的越来越多,馋坏了西安白领小杨,但没时间去挖,就试着在淘宝上找卖野菜的,还真搜到几家。一家西安本地的淘宝店吸引了她的注意,小杨试着订购了几斤荠菜,三天后,她家的餐桌上就出现了荠菜饺子。
3月16日上午10时,周至县楼观镇周一村的26岁的王驰、2 8岁的李鑫和50岁的张雪霞,去村子附近秦岭山脚下的猕猴桃地,此行的目的,是为刚开张的“秦岭山货馆”淘宝店几个野菜订单去“进货”。张雪霞很快找到一片荠菜集中的猕猴桃地,用铁片做的小刀利索地挖起来。王驰和李鑫速度慢一些,一边蹲在地上挖野菜,一边还在用手机处理网上订单。不到半小时,就挖满一大竹笼,张雪霞说快的话一天能挖70斤。之后,他们又来到周一村附近的河边寻找茵陈。茵陈,有保肝利胆的功效,老一辈人喜欢用茵陈做菜疙瘩吃,还能晒干泡水喝。
2015年年底,王驰从上海一家外企辞职,回到了老家周一村。王驰返乡后,认识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的朋友李鑫,两人在淘宝开了一家“秦岭山货馆”。提到卖野菜的原因,王驰说,“原本打算天气再暖和一些去山里收蜂蜜、木耳、香菇,最近是吃野菜的好时节,就试着卖野菜冲人气。第一单是西安红庙坡的客户买了4斤,之后有上海、黑龙江、拉萨的人来买,一天有十单左右。”
采好野菜后,还需要进行细心挑拣,剪去黄叶子去根后封装,加上冰袋装在泡沫箱里,两天去县城发一次货。王驰和李鑫还想了个办法,把挑拣后的荠菜焯到半熟,抽真空装袋,冻在冰箱里,卖完新鲜野菜还可以卖冷鲜野菜。王驰说,得知他收野菜在网上卖,有不少同村大妈大婶来问价格。“收购价一般是一斤一元,如品相好的话还能再多点钱。其实野菜本身不值钱,主要是挖野菜和择菜的人力成本以及后期包装和运费,挣不了几个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