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见闻——一位乡村木匠的执着与坚守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 王京宏
在八百里秦川关中平原东部,有这么一个村子,临渭区官底镇西王村。他是一位乡村木匠,生于斯,长于斯,几十年来一直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他说有个古谣:“一耕二读三打铁,四五航船磨豆腐,六木七竹八雕花,九纺十织织布郎,十一裁缝做衣裳,十二是个修锅匠。”这歌谣唱的就是乡村手艺人。
“木匠的活,既要出力气,又要心巧,十分辛苦。”他说,以前,我出门干活,都是一只工具箱驮在自行车上,里面装有木匠的常用工具,锯子、刨子、斧头、凿子、墨斗、角尺、竹尺……多达数十件。农村各种木活、家具、雕花、油漆、漆花等,样样俱会。他曾为了乡村百姓福祉,居者有其屋,农者有其具,走乡串村,早出晚归。他做的木工活精细结实、经久耐用,很受农村人称赞。如常用的架子车,几十年还不脱榫卯松动。
如今,木料房变成楼板房,铝合金门窗代替了木门窗,犁地有拖拉机,收麦有收割机,更用不上木耩子(也叫铧)、架子车等这些小农具了。大量的传统民间手工艺或因为缺乏传承人,或因为人们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些曾经作为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手工艺术渐渐远去了。在印象中,诸如铁匠、木匠、篾匠、裁缝之类的传统手工艺人,在八九十年代非常普遍地存在于农村,是当时农村社会的一道风景、一个剪影。这些农村传统手工技艺直接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是传统社会农村民风习俗的集中体现,其间浸透着传统、质朴的社会生活元素。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些农村传统手艺人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且渐行渐少,在农村里被人们冷落、丢弃,乃至遗忘,到现在几乎快销声匿迹了。作为木匠艺人的他,已经八十一岁了,虽然他不盖房子,做不动大件木器了。但他对这门手艺,仍然很执着与坚守,孤身单骑,带上小工具,走南串北,修理风箱、磨剪子磨刀,这些手艺活很受农村人的欢迎。
他说,现在年轻人出外打工,对于“空壳村”缺少文化的老年人和小孩子,各种高档多功能电饭煲、压力锅、电饼铛等,程序繁琐复杂,用起来不顺手。其实用风箱烧火做饭仍然是很简单方便和安全的事情,特别是拆房子退下来旧木料,庄稼秸秆等,不处理还影响乡村环境卫生,对家庭来说还可以节省电费开支。
他说,其实作为木匠,不是人和木头的事儿,是人和人的事儿,一刨一锯之间,都是有感情的。乡村匠人传承下来的不单单是传统工艺,更有中国5000多年来的勤劳智慧和灿烂文化。
据说日本的盐野米松先生历时几年走访28位传统手工艺人,写下《留下手艺》一书,被日本文部省推荐为青少年读物,让日本人开始重视即将消逝的传统手艺。
世间的事就是这么没有定数,用老百姓的话:一满说不清。
乡村匠人,和农村那些岁月一起老去。他们渐行渐远,留下的只是遥远的背影和回忆……
听着老木匠的自述,让一个远离故乡的我,很是感慨,不由得对老艺人心生一些点赞:
民国灾乱一而再,乙亥初夏逢世来。
少失家严缺大爱,负笈求学咽苦菜。
湿衫侵身胸怀开,锯斧凿木新房盖。
负重一生身板弯,难见当年青俊帅。
八旬有余心不改,孤身单骑百村迈。
风箱呼呼剪刀快,赞誉声声美得太。
传家有道惟勤俭,处世无奇是匠才。
感恩片言抒心怀,堪为精神导航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