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对避世的迷恋 是一种病

27.03.2015  12:29

  上海一对夫妻年纪轻轻就过上了不工作的生活,不但不工作也不交际不应酬,孩子也不要,一年花费仅2万元,在熙熙攘攘的大都市中过起了闲云野鹤、慵懒闲适的生活。

  在这座时间比别人过得快,步子都要比别的城市迈得大一点的都市中,他们活出了郑板桥“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的那种恬淡洒脱,却让社会感到了不解。都这样,财富由谁创造呢?社会还怎么进步?文明还怎么发展?

  人和人的差异如此之大,有些人家财万贯,可依然废寝忘食地工作,有些人一无所有,但他也照样能活得不慌不忙。有些人守着庞大的家业,但他一天的花销不过区区几十元,有些人孑然一身却好几张信用卡在手,刷爆一张换一张。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只要你能承受这种方式的带来的后果,别人用不着说三道四。你如果有3套房子,手握200万现金,确实比别人拥有更多的从容。一年花2万,只要用度得当,也没什么好憋屈的。但要说他们活得有多痛快,恐怕也没有,要不然他们也无须节衣缩食,与现代文明保持距离了,这说明他们心中还是有不安的。

  这对夫妻希望活得自如一些不希望看谁的脸色不希望被世俗人情所羁绊,做一对茫茫人海中平凡的过客。你说他们安于享乐也好,说他们弃世离俗也罢,这种对生活的态度可以理解,人生有很多境界,出入红尘与归隐田园,修身修家治国都是人生,但没有必要将工作和生活对立起来,也没有必要将理想与工作对立,更没有必要将逃离当成一种应对的姿态。

  痛苦是生活,幸福是生活,坎坎坷坷是生活,一帆风顺也是生活。发现工作的乐趣和发现生活的乐趣一样重要,要不然这一辈子都会在挣扎逃避中度过。你省了工作的麻烦,却也舍弃了事业的成就;你享受当一个丁克的无牵无挂,可也就没有了为人父母天伦之乐的幸福。那种过早界定的人生,重要的不是可能会错过了什么,而是失去了尝试的勇气。

  社会无需对这种人生过度反应,但如果这样的人生成了很多人口中的理想就是一种病态了。像上海这对夫妻一样生活的人不多,但有这样心理的人不少。自我放逐的心理在一些都市白领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这种心态与其说是追求另一种生活,不如说是对现实的逃避。工作中也有乐趣,但过于繁重的工作不可能有太多乐趣;与人交往是一种乐趣,但迎来送往、虚与委蛇不可能有乐趣;实现人生价值是一种乐趣,但需要牺牲尊严和人格来换取就不会有乐趣。社会应该提供这样一种宽松的氛围,让人在各种模式间尽量自如地切换。不能一提工作就没日没夜,一提生活又是另外一副完全相反的模样。轻松自如的工作氛围、简单明了的人际关系、公平清明的社会氛围会增添人生的乐趣,而我们的现实是人生的羁绊太重,让很多人没有办法不怀念田园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