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解放思想力度,决定科技创新速度

02.06.2016  16:31

  习近平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让科学家们听了分外激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自然令人振奋,他们听得更真切且争相传诵的,还在于这样一种至情贴心的表达: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还有,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

  话说得透彻到这份儿上,自然赢得了院士最多的掌声。很多科学家有扬眉吐气的感觉。要创新,就要松绑。创新的事儿让科学家来,决策权、支配权、调动权更多地交给科学家,活力自然应运而生。

  掌声的响亮,其实从另一个意义上,也代表着院士们对当前现实的些许不满。

  确实,任何伟大的发明创造,都不可能在条条框框的束缚下出现。在积累到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不经意的灵感通常会成就一个伟大的发明或者一个伟大的企业,允许失败,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断总结经验,科学家们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现实是,一些地方常常习惯以管理党政机关的方式来管理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很多待遇还要拿行政级别来套,连纯国际学术会议的开法都要左审右核,科学家们事无巨细要去打报告审批,大量精力被牵扯在里面,创新的欲望、能力以及创新的环境难免会大打折扣。

  习近平说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联想到此前他讲的话,“在新一轮全球增长面前,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反过来也就是说,如果不改革不创新,中国就会不进、不强、不胜。可以说,对中华民族而言,是否具有创新的勇气和能力,已经到了不进则退,甚至生死攸关的高度。

  历史上曾经不断错过地理大发现、前两次工业革命等若干发展机遇,只能坐视其他大国相继崛起的中国,再也不能错失信息化时代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了。破除因循守旧,锐意变革,乘势而上,就要靠科技创新使发展的动力澎湃不绝,将重要机遇期变成黄金发展期。这是突破经济下行压力,绕开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选择。也是让中国在落后世界现代化进程一个多世纪后,赶上现代化最新浪潮,在西方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舞台,呈现出夺目“中国红”的必然选择。

  解放思想的力度,决定科技创新的质量和速度。创新,从来不是管出来的,是放出来的。松绑,科技创新的活力才能竞相迸发。

  (作者系人民日报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