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在精准扶贫中彰显魅力
2017年1月10日《陕西日报》第11版
编者按:1月10日《陕西日报》整版刊登“让科技在精准扶贫中彰显魅力”全面展示我省依靠科技进步,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的显著成绩,请阅读!
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新建的5万平方米草莓栽培基地,采用现代化智能玻璃温室栽培技术,相比传统种植方法可提高产量3倍至5倍。 本报记者 杜玮摄
安康市汉阴县盛发魔芋制品有限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魔芋大豆制品及其制备方法”专利技术加工腐竹,带动当地农户致富。 本报记者 杜玮摄
安康市石泉县天成丝业有限公司现有缫丝、织绸、家纺3条生产线,年产值8000万元。公司收购当地蚕农的蚕茧进行加工,带动蚕农增收。图为2017年8月17日公司车间生产的场景。 本报记者 杜玮摄
汉中市镇巴县兴隆镇依靠科技进步促茶园提质增效,茶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本报记者 杜玮 通讯员 黄娟摄
本报记者 王天洋
2018年元旦刚过,一场久违的瑞雪降临三秦大地,平添了新年的喜庆气氛。瑞雪兆丰年,对广大农民朋友而言,2018年必将又是盆满钵满的一年。在增产、增收的喜悦之余,农民朋友一定深切体会到,现在要想从“土里刨金”,已经不能靠原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般的蛮力,而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今,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科技扶贫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在我省精准扶贫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陕西省委、省政府对科技扶贫工作高度重视,2016年出台了《陕西省科技扶贫脱贫攻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并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建设试点工作。2017年以来,县域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工程已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陕西实现追赶超越、破解科技创新支撑力度不够的重要举措。
回首刚刚过去的一年,无论是从陕南的秦巴山区到陕北的黄土高坡,还是从东府的黄河古渡到西府的关山草原,科技在“扶志”“扶技”中都发挥着点石成金的作用。紫阳的富硒茶、清涧的红枣、白水的苹果、白鹿原的樱桃、千阳的奶制品……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农产品,无不蕴含着一定的“科技含量”,无不渗透着农业科技人员的心血和汗水。
元旦前夕,省委科技工委书记、省科技厅厅长、省科技扶贫领导小组组长卢建军和省科技厅副厅长林黎明冒着严寒赴佳县调研红枣产业链发展情况,为当地企业电子及光伏新材料产业化项目出谋划策。作为科技扶贫政策的制定者,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科技的力量传递到基层,让更多贫困户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早日迈入小康之路。
为此,自去年以来,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厅研究出台了《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工程实施方案》《陕西省深度贫困县科技扶贫行动计划》等6个有关科技扶贫的文件,织密了科技扶贫政策保障网。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厅持续推动部、省、市、县(区)四级科技管理部门科技扶贫联动机制建设,在开展“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建设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狠抓“五个一”工作的落实:每个示范县建设一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一个创新创业平台(省级星创天地)、一个有大学院所参与的试验示范站,部署一个创新链重点项目、一支科技创新联盟队伍。
2017年,省科技厅在贫困县安排部署项目374项,支持经费1.0285亿元。除省级计划外,中央引导地方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共25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秦巴山片区产业发展,省科技厅已经及时拨付到位。
总有一种力量改变生活。在科技强有力的支撑引领下,一批批扶贫产业项目纷纷上马,带动贫困户增收。
去年,全省新建佳县、镇巴、山阳、汉阴等10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成立林麝、魔芋等4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700平方米的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柞水分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陕西省科学院木耳技术研发中心落户柞水西川村,建成50亩试验示范基地,成为全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又一个典型;在省科技厅的倾心帮扶下,紫阳县的茶叶、魔芋、玉米、黑蒜等系列富硒农产品走俏市场,带动近2万贫困户增收;通过引进山西“渗水地膜小米穴播技术”和河北“张杂13号”高产小米新品种,实现了产量翻番,种植户增收70万元……如今,像这样的脱贫产业在全省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借助科技的力量脱贫致富。
总有一些人让人感动。那些长年奋战在科技扶贫最前沿的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群体,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农民朋友同吃同住、打成一片,成为传播科技正能量的使者。
榆阳区女科技特派员曹源,克服家庭困难,长年驻扎在鱼河镇寺伙沟村。她先后破解设施蔬菜嫁接、防寒、防病等多项技术难题,让寺伙沟村一跃成为“全国设施蔬菜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村”。
商洛市农科所高级农艺师、“三区”人才刘康懿,一年中多半时间驻点下乡,向群众传授大棚蔬菜栽培技术,帮助数以百计的群众走上靠科技勤劳致富的道路。他潜心设计的“第五代新型日光温室”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先后8次被评为省、市级优秀科技特派员。
3年前,在榆林市佳县红枣产区,枣叶刚刚萌芽,谁也没有察觉到,一场突如其来的虫害正悄然而至。佳县科技特派员武子生凭借多年经验,率先发现了这一灾害,挨家挨户手把手教会群众防治技术。当年,全县红枣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而武子生指导的武家峁村及周边村却获得了丰收,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
科技改变生活,让贫困人口掌握一定的实用技术,才能达到既扶贫又“扶志”的目的。现在,科技扶贫在整个扶贫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